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前言
大运河是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宏伟史诗,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社会变革,孕育出璀璨运河文化。
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开凿时间最早、流域面积最广、通航里程最长、文化积淀最厚、旅游发展最久、活态利用最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最多的河段,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地位特殊重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视察江苏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助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展现现实模样,彰显美丽江苏魅力,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立足《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的吴、淮扬、楚汉、金陵四大文化高地定位,依托大运河“黄金水道”和人文生态条件,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游多彩运河,览水乡文化,看河工奇观,赏人文风情,更好促进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展现江苏千年运河底蕴和文化时代价值,助力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建设江苏美丽中轴,打造中国大运河最繁华、最精彩、最美丽的“江苏名片”。
规划范围。统筹考虑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资源禀赋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大运河主河道及重要支流沿线的11个设区市范围内45个县(市、区)为核心区,11个设区市的其余区域为拓展区,盐城市、连云港市为辐射区。
规划期限。近期2021—2025年,中期2026—2035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特色优势
区域经济支撑带。大运河江苏段“地”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文”贯吴、淮扬、楚汉、金陵四大文化高地,有效串联“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江苏运河沿线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口众多,2020年,江苏以占全线8省市12%的流域面积,集聚了16%的人口,贡献了24%的区域生产总值,区域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居于全国前列,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也将为沿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运河文化繁盛地。大运河江苏段沟通黄河故道、淮河、长江等水系,连通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是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的起锚地、南北方文化交流互鉴的会通渠道。江苏自古与大运河相伴相生、共荣共兴,塑造了水韵江苏、吴韵汉风的人文特色,滋养了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金陵文化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演绎出水利文化、漕运文化、盐文化、工商文化、园林文化、水乡人居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文旅资源富集区。江苏是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7个世界遗产区面积95.7平方公里、遗产河段长度325公里、遗产点段28处,分别约占全线的1/2、1/3、1/3。大运河江苏段分布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1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家国家等级博物馆、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76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中国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数量最多、类型最全、密度最高的地区。
运河旅游兴旺段。大运河江苏段旅行史最为悠久,“烟花三月下扬州”家喻户晓,明清时期沿线地区文人漫游、官吏宦游、僧侣云游之风炽盛,完整展示江南风物人情的《姑苏繁华图》是大运河早期旅行盛景的写照。进入20世纪80年代,扬州、苏州、无锡等成为当时最早发展大运河旅游的城市,1981年开辟了苏州至扬州全长220公里的大运河旅游专线。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大运河旅游步入蓬勃发展新时期。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文化传承利用有待加强。运河沿线遗产活态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还需进一步丰富,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存在濒危风险,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仍显不足,对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制约。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深度与彰显力度尚需拓展,运河主题艺术精品创作和文旅产品开发仍需加强。
旅游体验质量有待提升。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差异化不够鲜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力度需要加强,体现运河特色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型项目还需加大力度打造,一些旅游项目文化含量不够高,仍需通过文旅产业链“补链强链”,给人们带来更具审美情趣和更多精神愉悦的旅游体验。
文旅融合发展有待深化。运河沿线地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和意识还需强化,文旅资源整合和服务协作机制有待创新,运河文旅精品线路产品亟需市场化开拓,旅游演艺等领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还不够多,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还不够高,“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协同发展力度有待加强。大运河江苏段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和平台还需健全完善,部分地区还存在运河整体环境风貌分割、生态岸线不足、亲水平台较少等现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城河共荣”“景河共生”格局尚未完整呈现,水与岸、河道与建筑、设施与景观的协调之美彰显不够。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有利于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向往。顺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的新变化,推动江苏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运河沿线文旅资源,打造更多有体验的文化场景、有文化神韵的旅游目的地,推出更多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使人们从“到此一游”转为“深度体验”,真正感受到美的风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美的发现,不断提升对文化和旅游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利于以文化要素提升旅游品位,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发挥大运河江苏段遗产承载文化深厚、流淌伴生文化丰富、地域积淀文化多元、历史凝练文化雄浑的优势,推动江苏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人文底蕴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有助于在运河沿线旅游业发展中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植入运河文化元素,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实现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
有利于拓展文化交流互鉴载体渠道,实现文化高效能传播。通过江苏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利用文博场馆、文物古迹、非遗项目、古镇古街等,培育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和入境游目的地,把运河精彩传向世界,打造公众分享、体验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多元载体,传播运河优秀文化的有效平台,实现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任务,认真贯彻国家《规划纲要》、省《实施规划》,积极投入美丽江苏建设新实践,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价值,着力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助力一体建设高品位、高颜值、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世界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坚持把保护好大运河文化作为首要任务,针对大运河江苏段活态文化遗产特征,在保持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基础上,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构建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并进新格局。
文化引领,融合互促。深入发掘大运河蕴含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旅游文化含量,提升旅游魅力韵味,推动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全域统筹,部门联动。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扩大区域人文交往,加强旅游紧密协作,系统打造全景式大运河文化带。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实现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高度统一。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突出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立足运河沿线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三节 空间布局
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以大运河江苏段及沿岸区域为主轴,通扬运河—串场河、通济渠(汴河)江苏段、胥河—秦淮河为三条支线,中运河、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三区联动,串联沿线城镇,构建“一轴三支三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
一轴。即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主轴。推动大运河江苏段水域、岸线及沿岸珍贵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要素点带汇聚、有机组合和高效匹配,构建水上观光、滨河休闲、近岸度假的文旅体验空间格局,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形成城河共兴、河湖相生、古今辉映的文旅融合发展主轴。
三支。即通扬运河—串场河江海风情支线、通济渠(汴河)江苏段隋唐记忆支线、胥河—秦淮河美丽古都支线。推动三条支线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大运河主轴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南北互动、多向扩展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深入挖掘通扬运河—串场河盐工文化、盐运文化、盐税文化内涵,展现里下河、南黄海等区域独特的景观风貌和人文风俗,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江海文化交融。再现通济渠隋唐历史文化记忆,引领带动沿线城乡联动发展,推动通济渠江苏段与安徽段、河南段的互动,促进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圆融。结合南京都市圈建设,依托胥河—秦淮河沿线古都格局、山水环境,整合“金陵四十八景”和古镇古村等历史景观,打造城市山林、灯火沿流特色文旅空间,彰显金陵文化南北交融、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推动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融汇。
三区。以淮河与长江为界,划分中运河片区、淮扬运河片区和江南运河片区,三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衔接、协同推进。中运河片区重点展现“楚汉风云际会,文化刚柔并济”资源特质,打造以“楚汉文化、红色基因、自然山水、生态家园”为核心的特色文旅产品。淮扬运河片区重点展现由悠久历史文化和众多水工设施造就的“精彩故事,天下奇观”资源特质,打造以“漕盐文化、繁盛都会、水工科技、淮扬美食”为核心的特色文旅产品。江南运河片区重点展现由运河与城市相伴相生造就的“水韵天堂、诗意栖居”资源特质,打造以“江南文化、水乡古镇、私家园林、诗意生活”为核心的特色文旅产品。
多节点。发挥运河沿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南通、南京等城市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延续文脉记忆,培育城市个性文旅形象,合力展现运河繁华精彩盛景。以运河沿线区县为重点区域、乡镇为重要载体,打造一批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旅游魅力的美丽特色城镇和美丽田园乡村,构建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特色城镇带。
表1 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特色城镇带
城市 | 重点区域 | 重要节点 |
徐州 | 新沂、鼓楼、贾汪、铜山、沛县、邳州 | 窑湾镇、土山镇、潘安镇、车辐山镇 |
宿迁 | 宿豫、宿城、泗洪、泗阳 | 皂河镇、洋河镇、众兴镇、双沟镇、临淮镇 |
淮安 | 清江浦、淮安、淮阴、洪泽、盱眙 | 河下镇、马头镇、蒋坝镇、老子山镇、马坝镇、朱坝镇 |
扬州 | 邗江、广陵、江都、高邮、宝应、仪征 | 邵伯镇、瓜洲镇、湾头镇、界首镇、射阳湖镇、菱塘回族乡、泰安镇、真州镇、氾水镇、十二圩镇 |
镇江 | 丹徒、京口、丹阳 | 世业镇、茅山镇、延陵镇、宝堰镇、宝华镇、黄墟镇、辛丰镇、珥陵镇、皇塘镇、上党镇、陵口镇、白兔镇、谏壁镇 |
常州 | 钟楼、天宁、新北、武进 | 雪堰镇、奔牛镇、孟河镇、杨桥镇、焦溪镇 |
无锡 | 梁溪、惠山、滨湖、新吴 | 徐霞客镇、湖滏镇、惠山古镇、荡口镇、长泾镇、梅村镇、周新镇、南泉镇 |
苏州 | 姑苏、虎丘、相城、吴中、吴江 | 周庄镇、同里镇、甪直镇、枫桥镇、木渎镇、胥口镇、锦溪镇、光福镇、盛泽镇、浏河镇、平望镇,松陵镇、凤凰镇、沙溪镇、芦墟镇、西山镇、黎里镇、八坼镇、铜罗镇 |
泰州 | 海陵、姜堰 | 柴墟镇、溱潼镇、沙沟镇、黄桥镇、稻禾镇、千垛镇 |
南通 | 如皋、海安 | 丁堰镇、栟茶镇、余东镇、曲塘镇、石港镇、吕四港镇、二甲镇、海安镇、白蒲镇 |
南京 | 秦淮、溧水、高淳、江宁 | 东坝镇、淳溪镇、桠溪镇、固城镇、江宁镇、东山镇、陶吴镇、淳化镇、湖熟镇、秣陵镇、汤山镇、洪蓝镇 |
数量 | 45 | 97 |
功能 | 重点发挥城乡互动、城河互通、水韵互联、区域协作的桥梁纽带作用 | 重点发挥运河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创新、文旅特色发展的重要阵地作用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全面建成,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核心点段建设全面推进,运河特色文旅业态产品更加丰富,沿线文旅公共服务优质便捷高效,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大运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2035年,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全面建成,“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2050年,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益充分显现,“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享誉中外,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丰富运河以文塑旅内涵
立足大运河江苏段最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优势,深入挖掘、展示大运河文化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高水平、高质量展示与宣传大运河的文明成就。
第一节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
展现遗存承载的文化。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挖掘大运河江苏段沿线运河文物遗存、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以及其他关联遗存所代表、蕴含的文化,梳理延续文化脉络,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们深切感受大运河的伟大历史,充分了解运河沿线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突出的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溇港文化、桥梁文化、商事文化等。
活化流淌伴生的文化。以大运河相关的“人”为基础,围绕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文化,重塑活态传承体系,推动大运河沿线的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餐饮习惯、礼仪规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沿线居民生产生活,进入各类文旅空间。
阐释地域积淀的文化。突出大运河流经的不同区域源远流长、各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建设彰显运河人文风貌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诗画江南”吴文化高地、“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高地、“雄浑厚重”楚汉文化高地、“十朝文枢”金陵文化高地。
弘扬历史凝练的文化。立足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脉动和信仰之河,挖掘提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道法自然、天工开物的思想智慧,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统一信念,继往开来、复兴盛世的政治追求,天下为公、止于至善的文明理想,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增强运河沿线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创造力,推动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
第二节 拓展运河文化宣传途径和方式
加强大运河文艺精品创作。实施运河题材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运河题材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机制,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建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题材库,发挥江苏省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作用,发布运河题材文艺创作选题指导目录。鼓励文艺工作者赴运河沿线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艺采风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开展新时代文艺创作,推出戏剧、文学、音乐、舞蹈、曲艺、影视等门类的运河题材文艺精品。支持运河沿线各地培育一批热爱运河文化、扎根乡土基层的文艺人才,推出更多运河题材群众文艺精品。发挥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扬州国画院、徐州书画院等专业机构艺术创作优势,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展现两岸山川新貌,反映时代精神风度。
讲活江苏大运河历史和当代故事。支持原创大运河主题优秀文艺作品登上国家级、世界级平台,推动百米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历史歌剧《运之河》、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舞剧《河》等精品力作走进各类文旅空间,通过展览展示、基层巡演、旅游解说等方式,深化全社会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发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群星奖等导向作用,在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政府评奖中对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给予重点关注,利用国家级、省级艺术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运河沿线文艺院团创作传播活动。深化运河沿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国有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引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新时代文艺院团。
专栏1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题材库建设行动 |
深入挖掘保护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流淌伴生的文化、阐释地域积淀的文化、弘扬历史凝练的文化,构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题材库,让千年运河之美多彩呈现。 运河之魂:大运河集中承载了江苏人民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铸就了江苏大运河文化之魂。立足当今时代条件,在文艺创作中着力诠释、演绎、宣传大运河之魂,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运河之史:讲述遗址、遗存背后的历史故事,呈现大运河江苏段发展历史脉络、水系变迁、文化形成、城镇兴衰,阐释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关系。 运河之师:挖掘运河沿线红色资源,展现新四军、运河支队等活跃在运河沿线革命队伍的英雄事迹,展示江苏运河儿女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精神气概,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运河之工:阐释淮安洪泽湖大堤、扬州江都水利枢纽、镇江京口闸、苏州盘门等大运河江苏段水利工程中蕴涵的“治水、改水、善水、乐水”理念,弘扬卓越的大运河工匠精神,展示先贤治水智慧的新时代意义。 运河之商:依托运河沿线丰富的古代工商业遗存、近现代工业遗产以及大量的会馆、老字号等工商业建筑,展现大运河江苏段在各个历史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弘扬水运富民、实业兴国的工商文化内涵。 运河之忆:梳理附着在建筑、文物、遗址等物质载体,以及语言、风俗、曲艺、技艺、传说等非物质载体中的运河记忆,通过口述、文字、影像等传承媒介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和生活气息。 运河之景:展示沿线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突出悬湖、悬河、园林、古镇、水城、水门、水闸、拖船等运河“八大奇观”,彰显大运河江苏段通江达海、联黄接淮、穿村绕城、串湖孕景的风貌特征。 运河之居:描绘大运河江苏段“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园林栖居、诗意天堂”的人居环境画卷,弘扬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重教尚文的诗礼文化和精致典雅的饮食文化。 |
第三节 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艺术活动旅游吸引力。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重点围绕经典剧目、原创剧目、戏曲绝活组织展演,策划“看百戏、游江苏”文旅融合主题活动,打造“观演赏景”精品线路,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全国举办抱石风骨·中国画双年展、散之风神·中国书法双年展、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办好紫金文化艺术节、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等品牌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观赏运河主题文艺精品。支持运河沿线地区举办大运河艺术节、艺术季等群众喜爱的各类文艺活动,开展“互联网+文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方式多渠道展示推广大运河主题艺术精品,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感动、旅游的冲动。
推动旅游演艺精品化。发挥旅游对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作用,鼓励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旅游演艺产业集聚区和运河剧场群落,完善沿线剧院剧场旅游演艺服务机制与功能,支持利用景区、历史街区、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布局打造一批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支持沿线各地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和小剧场精品剧目,打造充分展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实景演出和剧场演出,培育一批知名度和吸引力较高的旅游演艺精品,用艺术手段展现历史运河与当代运河盛景。
专栏2 大运河江苏段旅游演艺精品生产行动 |
突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依托沿线自然山水、历史遗迹、生活聚落等原生态景观,创新景区实景、舞台布景、科技融景等方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涵育人心、影响广泛的优秀旅游演艺产品和知名品牌。 徐州:立足“汉文化”主题,打磨提升《汉乐华章》等剧目,打造融自然景观、旅游演艺、汉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型文旅项目。 宿迁:依托西楚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反映“水美宿迁”的演艺产品,推动《清清骆马湖》等地方优秀剧目打造为旅游演艺产品。 淮安:挖掘生态文旅水城资源,以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里运河文化长廊等为空间背景,打造复原运河漕运壮观景象的实景演出,展示“水懂我心·自然淮安” 全域生态旅游风采。 扬州:依托扬州古城、邵伯古镇、高邮盂城驿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京杭之心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项目,梳理挖掘“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游记”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春江花月夜·唯美扬州》等品牌项目。 镇江:利用“白蛇传”“牛郎织女”“甘露寺招亲”等民间文学题材,依托“城市山林”“江河交汇”山水风貌,打造神话主题水景秀《白蛇传》等旅游演艺产品,推动形成“民间文学旅游演艺”精品旅游线路。 常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文化、名人文化内涵,提升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东方盐湖城等主题乐园旅游演艺质量,吸引人们走进这座“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 无锡:立足江南文化IP,发挥歌舞剧创作优势,提升打造《太湖秀》等旅游演艺产品,推进拈花湾、三国水浒城等景区旅游演艺产品迭代创新。 苏州:深化发展实景园林与传统戏曲结合的旅游演艺模式,推动《四季周庄》《寻梦山塘》《故事小镇·锦溪》《遇见姑苏游园今梦》《浮生六记》等旅游演艺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擦亮“来苏州旅游都挺好”文旅品牌。 南京:支持夫子庙、老门东、水木秦淮艺术街区等推出旅游演艺精品,创新《寻梦金陵·夜瞻园》《金陵幻夜·意境愚园》园林主题实景秀等旅游演艺产品,展现六朝古都悠久历史文化。 泰州:挖掘泰州吉祥文化底蕴、盐税文化故事、梅兰芳名人品牌、海军文化特色,推动《桃花扇》等传统经典戏曲的庭院式实景演出。 南通:发挥南通江海文化特色、张謇名人品牌、话剧之乡优势,推动话剧《张謇》等剧目打造为旅游演艺产品。 连云港:推动西游文化形象推广,创新打造旅游演艺与民族器乐剧《乐见西游》。 盐城:优化提升《只有爱·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旅游演艺精品,扩大区域知名度。 |
专栏3 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和传播工程 |
(一)大运河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工程 江苏艺术基金每年立项资助一批大运河主题项目,引导大运河题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大力扶持沿线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地方活跃剧种发展,抢救保护丹剧、通剧、海门山歌剧等相对弱势剧种。鼓励省及地方文艺创作力量开展运河题材创作,支持沿线各地开展运河主题文艺交流合作,开展大运河沿线代表性戏曲剧种巡演等活动。 (二)大运河文艺精品传播推广工程 实行线下线上融合,加大沿线各地运河文艺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的展示展演力度。推进题材舞台艺术、美术书法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沿线景区,创新“一景一诗一书一画”等宣传方式。推动运河题材经典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发展空间,激发旅游市场活力。 |
第四章 推进运河遗产赋能旅游发展
把握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活态特征,树立正确保护理念,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与自然风貌深度融合优势,搭建“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平台,让大运河这一跨越古今的文化大动脉焕发勃勃生机。
第一节 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运河遗产调查认定,加大考古发掘研究力度,推进沿线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和当代价值阐释,推动沿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助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遗产廊道。健全运河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完善运河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加强运河文物保护动态监测,建设江苏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依法加强运河河道遗存、水工遗存、聚落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传承,建立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利用的影响评估机制。严控开发强度,加强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要文物资源和重要遗存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一批运河遗产河段沿岸环境整治和文化景观修复项目,实现各类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
加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推进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分类保护,建立健全非遗分级分类保护制度,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对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分类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传承示范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馆、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非遗展示传承体验场所。加强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力度,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传统节日,利用江苏发展大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苏文化嘉年华等平台载体,举办运河沿线非遗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探索将非遗传承展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
第二节 促进文物和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文博场馆旅游体验。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重点建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等运河主题文博场馆,打造成为彰显大运河文化理念的时代经典之作、运河全线新地标以及运河旅游重要目的地。实施南通博物苑提升工程,丰富提升张謇生平专题展,进一步放大张謇事迹传播效应。加快建设全景展示数字博物馆及专题博物馆群,推进沿线城市社区和名镇名村建设一批运河文化记忆馆,构建一批线上展示空间,建立完善拥有深度主题展陈、趣味产品设计、品质休闲空间的大运河文化展陈体系。放大文博场馆社会教育阵地作用,鼓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大运河文化展示内容、提高展示频次,创设互动体验项目,提升展陈和智慧导览服务水平,适应游客参观、休闲、购物新需求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有温度、有故事、有品味、有体验的文化客厅,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到文博场馆参观和研学。推动全省各类博物馆深入挖掘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打造运河主题精品展览并组织巡展,推动博物馆展览进景区景点,发挥国家等级博物馆资源优势,与城市公共空间、旅游区等结合,建立小型流动文化展示空间,提供互动式、沉浸式深度体验。
发展大运河文物旅游。深化运河遗存保护利用,推动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等纳入运河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发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打造体现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大运河文物旅游精品,吸引更多游客游览文物古迹、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红色旅游提档升级。统筹推进运河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把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融入沿线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相融合,以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为重点,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推出一批承载革命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沿运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更好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实施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升工程,沿运河打造一批江苏名人红色旅游地。
第三节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
丰富沿线非遗旅游产品。依托沿线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音乐、工艺、美术、舞蹈、戏剧、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将运河非遗展示作为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推动非遗与原有历史空间相结合,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建设非遗特色景区,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效益、可持续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提升秦淮灯会、溱潼会船节等非遗旅游产品影响力,持续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推进扬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建设。
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景区景点。引导沿线各地创新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突破时间、空间、形式限制,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非遗展示互动性、非遗活动代入感。鼓励大运河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工坊进入运河沿线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展示展演。鼓励沿线省级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发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非遗衍生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
专栏4 运河遗产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
(一)大运河文旅资源普查工程 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开展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并进行评估,形成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充分掌握各类文旅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形态等,促进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 (二)大运河文化遗产展陈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用好运河沿线古村古镇、名人故居、会馆商号、工业遗产等各类展示空间,推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苏州市世界遗产展示中心、宿迁市中运河民俗馆等项目建设。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见证物、时代发展见证物的征集、研究、保护、传播工作。实施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镇江冷遹旧居、无锡薛福成故居等)、古建筑保护修缮(徐州荆山桥、宿迁皂河老船闸、淮安盱眙第一山题刻、镇江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常州戏楼群、无锡东林书院、苏州志仁里、南通掘港国清寺等)、水文化遗产保护(淮安市清晏园等)、重要遗址考古挖掘保护(徐州龟山汉墓、宿迁三庄墓群、淮安明祖陵、镇江铁瓮城遗址、常州良渚文化聚落群、泰州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天目山遗址等),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无锡鸿山、阖闾城、扬州城、高邮龙虬庄)等。培育运河沿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保单位、考古遗址等旅游目的地,完善大运河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 (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工程 充分利用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梁祝传说)、传统音乐(吴歌、薅草锣鼓、古琴、江南丝竹、海州五大宫调、茅山号子、楚州十番锣鼓)、传统戏剧(昆曲、淮海戏、泗州戏、柳琴戏)、传统习俗(端午节、金坛抬阁)、传统舞蹈(龙舞、洪泽湖渔鼓、东坝大马灯、邳州跑竹马、蒋塘马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桑蚕丝织、南京云锦、宋锦织造、桃花坞木板年画、扬州漆器、紫砂陶、苏绣、香包、泥塑、灯彩、玉雕、竹刻、核雕、梳篦、剪纸、盆景、碧螺春制作、富春茶点、传统木船制造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项目,开发旅游体验产品与文创旅游商品,让游客深度感受地域文化特色。 |
第五章 构建运河特色文旅产品体系
突出运河“水”与“文化”资源特色,依托大运河江苏段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体系,推进文旅资源古今汇合、类别融合、区域整合,推出更多文旅融合产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第一节 加强文旅融合示范建设
推动运河沿线全域旅游发展。深入挖掘漕运文化、盐文化、水工文化、工商文化、园林文化、水乡人居文化等运河特色文化,把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使文化成为景区景点金字招牌。立足运河沿线古街古镇、寺庙园林、水利工程、湿地湖泊、工商业遗存等原真性景观,打造一批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运河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推出“运河百景”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区域性文化旅游辨识度。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龙头,用文旅融合理念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类特色小镇、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等建设,给运河沿线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构建运河特色文旅融合品牌体系。以沿线世界遗产资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建设富有运河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依托运河沿线文旅资源优势,开发一批具有深度体验的经典文化旅游项目,推出一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民宿等体现文旅融合理念的“网红”产品。
专栏5 大运河文旅融合示范建设工程 |
——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左右。 ——到2025年,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以上。 ——到2025年,新增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2个、试点城市2-3个,建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8—10个。 ——到2025年,新增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3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5家左右。 ——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80个左右。 ——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5个以上。 ——到2025年,建成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8—10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0个以上。 ——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3个。 ——到2025年,推出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5—8个。 ——到2025年,新增省级工业旅游区15—20个。 ——到2025年,新增金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15—20个。 |
第二节 培育彰显人文运河魅力的旅游产品
漕运航运研学游。立足大运河江苏段在漕运、河道管理中的中枢地位,挖掘沿线漕运与水工文化遗存的水运富民、兴利造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提升江都水利枢纽、淮河入海水上立交枢纽、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等标志性技术工程的保护展示水平,打造运河科技研学旅游基地,推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研学旅游课程,弘扬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文学艺术品鉴游。立足大运河江苏段中华传统文学艺术资源高度集聚的流域特征,挖掘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大运河文化审美价值,创新“一景一诗一书”宣传方式,推出运河诗会活动和“跟着诗词游运河”“跟着名著游运河”等产品,依托汴河水、隋堤柳、瓜洲渡、茱萸湾、毗陵驿、夜半钟、秦淮夜等流传千古的诗词意象,打造运河文学主题景区景点,串联文学艺术的璀璨珠链,体验思想学术的川流脉动,让运河美景与名篇佳句相映生辉。
运河民俗体验游。利用大运河江苏段孕育滋养的传统庙会、水神祭祀、渔俗信仰、踩街巡游等传统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和节庆习俗,设计推出体验浓郁淳朴、多姿多彩运河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展示运河人家“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文化形态和活态文化基因。
锦绣园林观赏游。深度挖掘江苏园林文化内涵,发挥苏州、扬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古典园林集聚优势,整合打造集园林会展、园林演艺、园林文创等于一体的高品位沉浸式园林旅游线路产品,让人们在半亩园囿间感受诗意栖居的游神适意,品味“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园林美学。
运河生态文化游。把落日斜月、去樯归帆、寺钟星火、桥头渡口等运河文化符号融入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和绿地空间塑造,在运河两岸塑造新鱼米之乡景观风貌,依托徐州的吕梁洪,淮安的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扬州的隋堤柳、三湾、瓜洲渡,高邮的镇国寺古塔,镇江的西津渡,无锡的清名桥,苏州的寒山寺、宝带桥、水乡古镇等风景名胜,打造壮观美丽运河风光带,展示大运河流域生态蕴藉的丰厚自然和人文价值,让人们在行旅运河中感悟人文与自然、文化与社会、传统与创新的和融共生。
运河文化水景游。突出大运河作为江苏最美水地标的特质,立足水城、水乡、水弄堂、古堰、码头古渡等原真性景观,融合治水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营造多样化滨水空间和人文水景,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彰显淮北豪迈、沿海奔放、江南婉约的区域河湖文化特色,讲好历史和当代治水故事。
第三节 发展运河特色水上旅游
打造水上文化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大运河江苏段全线通航、湿地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景观多样的优势,深化“文旅融合、水陆互动”发展方式,统筹大运河江苏段主线与支流,促进运河与江海河湖水系互动,构建“一主二十七段”的水上旅游空间布局(详见附表3)。提炼漕运、水工、名人名居名巷等大运河文化符号,利用演艺、非遗、美食等资源,开发具有运河文化主题IP的大运河船上、水上、岸上旅游项目,“以线带点”串联沿线文旅资源,打造文化精致、景观精美、故事精彩的大运河江苏段水上旅游走廊,重现大运河舟楫如织、渔帆远影、烟波霞光的美丽景致,增进桨声灯影、枕河而居的人文气息。挖掘利用广泛流传的古诗词、历史名人、运河故事等资源,提升解说内容趣味性、吸引力。在不影响防洪安全、水体质量、行水蓄水能力前提下,统筹规划长短途结合、省内外贯通的水上旅游,策划推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重点完善提升淮安里运河、扬州古运河、常州环老城厢、无锡环城、苏州环古城、南京秦淮河、泰州凤城河等水上文化旅游线路,展现大运河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美轮美奂的岸边景色。
表2 大运河水上旅游近期重点完善提升线路
序号 | 城市 | 支线线路及名称 | 长度(Km) | 串联主要文旅资源 |
1 | 淮安 | 清江闸—堂子巷 (里运河文化长廊) | 15 | 清江闸、御碑亭、绞关、国师塔、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青龙寺、1415文化商业街区、淮安大剧院、淮安森林公园、周恩来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河下古镇、漕运总督府署、吴承恩故居 |
2 | 扬州 | 湾头—瓜洲 | 27 | 湾头闸坝遗址、茱萸湾风景区、玉器古镇、瘦西湖,东关街、个园、何园、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运河三湾风景区、文峰寺、高旻寺、瓜洲古渡 |
3 | 常州 | 关河口—大成三厂 | 8 | 篦辑巷、运河5号、青果巷、西赢里、天宁寺、红梅公园、东坡公园、文笔塔、飞虹桥、广济桥、舣舟亭、大成一厂、大成二厂、大成三厂、石龙嘴、毗陵驿、常州三杰、张太雷旧居,近园、临清会馆 |
4 | 大明厂—万安桥 | 7 |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戚机厂民国建筑群、戚墅堰老街 | |
5 | 无锡 | 清名桥—南禅寺 | 3 | 南长桥、大公桥、清名桥、永泰丝厂、振兴纱厂、大窑路古窑群、祝大椿故居 |
6 | 南禅寺—北仓门—运河公园 | 4.5 | 南禅寺、业勤苑、北仓门蚕丝仓库、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琇纪念馆、张闻天旧居、秦邦宪旧居、无锡县商会旧址、小娄巷、运河公园、三里桥、接官亭弄、东林书院 | |
7 | 望湖门—江尖公园—运河公园 | 4 | 黄埠墩、西水墩、江尖公园、惠山古镇、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蠡河水利枢纽、周怀民藏画馆、民族音乐博物馆 | |
8 | 苏州 | 环古城河 | 15.4 | 平江、盘门、吴门桥、皇亭三碑、全晋会馆、灭渡桥、苏纶纱厂旧址 |
9 | 七里山塘 | 6.3 | 虎丘、山塘、白洋湾、阊门 | |
10 | 上塘河 (枫桥—阊门) | 3.6 | 枫桥、寒山寺、留园、上津桥、下津桥 | |
11 | 南京 | 秦淮河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入江口) | 16 |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武定门公园、南唐城墙遗址、伏龟楼遗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中华门、老门东、愚园、秦淮河房车露营公园、莫愁湖公园、石头城公园、水木秦淮艺术街区、渡江胜利纪念馆 |
12 | 泰州 | 泰州古城护城河 | 7.9 |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梅兰芳公园、税务桥、泰坝监掣署遗址、林则徐税务告示牌、泰来面粉厂、新四军东进谈判旧址、泰州城隍庙、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
完善运河水上游配套服务设施。制定大运河水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发展安全绿色高品质水上旅游。结合水上游线路设计,在大运河主干、支流及沿线湖泊等重要节点上分级建设水上旅游服务中心。推动沿线船闸、水上服务区、航标、桥梁等航运设施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功能完善,把有条件的设施打造为运河文化景观,提升水上游舒适性和满意度。
专栏6 淮扬运河特色水上旅游行动 |
贯彻《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千秋漕盐、水绿淮扬”为特色,打造水上旅游和滨水休闲游产品。 打造特色水上旅游线路。以淮扬运河为主轴,开通常态化水上游线,重现淮扬运河“盐帆飘展漕运盛,客贾往来出圣贤”盛景。以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等湖泊水体为依托,通过五湖联动、借湖行船,打造连接扬州和淮安的长程跨市域水上游览线路(大运河—邵伯湖—高邮湖/金湖—宝应湖—白马湖—运西河—大运河)。丰富提升城区段运河旅游休闲功能,打造淮安里运河水上游览线路(码头古镇—古清口—清江浦—河下古镇—萧湖—勺湖—月湖—水上立交)、扬州古城水上游览线路(宋夹城—瘦西湖—荷花池—古运河南门码头—东关古渡)、扬州古运河水上游览线路(大王庙—东关古渡—瓜洲古渡)、扬州大运河水上游览线路(京杭之心(湾头古镇)/高铁新城(七河八岛)/江都水利枢纽—凤凰岛—邵伯古镇—高邮—界首古镇—宝应)四条市域水陆旅游线路。 打造水上旅游节点。构建由“二城区、四基地、六古镇”组成的淮扬运河水上旅游节点布局。“二城区”即淮安城区和扬州城区,集中展示运河文化生态,提供水上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四基地”即洪泽湖渔家风情体验基地、高邮邮驿文化体验基地、宝应生态研学旅游基地、七河八岛水上运动游乐基地,展示、传承、活化特色淮扬文化;“六古镇”即淮安马头、河下及扬州界首、邵伯、湾头、瓜洲六座古镇,提升水上旅游服务配套水平,展现原真历史风貌。 打造江河湖一体风光带。推动大运河水上游线与扬子江水上游线联通,并向周边主要河流、重点湖泊拓展延伸,实现运河旅游长廊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古淮河风光带、里运河风光带、二河风光带以及洪泽湖风光带、白马湖风光带、高邮湖湿地景观带、邵伯湖滨湖休闲旅游带等联动发展,展示江河交汇繁荣盛景以及里下河地区水乡文化生态特色。 |
专栏7 大运河精品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 |
支持沿线各地打造提升彰显地方特色、具有文化内涵和运河风情的景区、度假区、古镇、街区等精品文化旅游区。重点实施徐州市汉皇故里文化风景区、龙湖湿地公园、古黄河房湾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文庙街区,宿迁市项王故里文化旅游景区、骆马湖旅游度假区、皂河古镇、洪泽湖湿地公园、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淮安市(中国)漕运城、淮安板闸遗址公园、洪泽湖渔文化生态旅游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运河三湾风景区、古运湾文化旅游城、宝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瓜洲古镇核心区、清水潭旅游度假区,镇江三山景区、镇屏山东区文化旅游景区,常州市老城厢旅游区、春秋淹城遗址景区,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古窑艺术村、吴越水街,南京市凤凰台景区、洪蓝镇仓口特色旅游村、胭脂河文化旅游带,南通市唐闸民族工业遗存风情古镇、青墩遗址文化旅游区,泰州市凤城河水上历史文化长廊、溱湖湿地等项目建设。 |
第六章 营造主客共享运河文旅空间
将运河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品质化、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公共服务,营造融文化、体验、游憩等于一体的主客共享运河文旅空间。
第一节 统筹运河沿线文旅公共服务
促进运河沿线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进沿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沿线旅游景区、度假区,在游客集聚区引入小剧场、影院、书店等文化设施。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核心区合理设置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新建改扩建一批旅游厕所,推动沿线旅游咨询中心升级为游客服务中心,增设文化展示、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功能。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覆盖沿线交通枢纽、步行街区和高等级景区、度假区,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推动景区普及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咨询、旅游预订、旅游集散等公共服务,科学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完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数据和功能,推出大运河云上赏景、夜游、看展、观演等服务,让广大游客和居民在共享优质文旅产品服务上能够体验“苏心游”。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服务功能。把特色主题文化融入运河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经营业态,打造光影科技、互动游乐、沉浸式体验等文旅项目,完善旅游咨询、预订、休闲等服务,引入名优和土特产品企业、老字号等连锁经营发展,实现交通服务与文旅服务一体化,为人们提供高品质出行体验。
第二节 完善运河旅游交通网络
发展“高铁+运河旅游”。以“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为契机,加强沿线旅游节点与高铁站点特别是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南北沿江、沪苏通等高铁站点的衔接,完善沿线高铁站旅游咨询、旅游集散等服务功能,增设高铁站至景区旅游直通车,提升高铁小镇、“高铁+景区”“高铁+酒店”、旅游专列等多类型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推进运河旅游公路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改善沿线旅游景区、度假区通达条件。加快运河沿线景区与现有公路网络连接道路建设,统筹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与运河重要景区布局,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旅游道路为主体的运河旅游公路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通景道路交通管理。改造提升现有陆上旅游交通组织方式,开通运河沿线地区之间、城市中心直达运河景区的旅游专线和运河城市旅游观光巴士,鼓励在有条件的河段推进水上和陆路游览线路有机衔接,打通连接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以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合理布局换乘中心、旅游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和旅居车营地等服务设施,健全沿线旅游交通导览标识体系,完善夜间安全、交通、应急、消防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将观景台、旅游标识标牌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
建设运河风景道路系统。改造提升现有陆上旅游交通组织方式,建设沿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高等级旅游公路,配套自行车道、旅游步道等绿色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畅通主题线路、风景道、骑行道、步行道、运河航道(码头)等微循环网路,形成串联沿线城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路一特色”旅游交通模式,增加休闲游憩、餐饮购物、停车换乘、车辆租赁等服务功能,构建路域环境生态美、乡风乡情展现美、附属设施服务美的旅游风景道路系统。
第三节 打造运河公共休憩空间
打造亲水观景休憩空间。按照“水上观光、滨水休闲、水陆一体”思路,根据运河不同河道段特点,因地制宜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增设大运河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打造亲水观景平台和休憩空间,展现运河城区段和郊野段独特风光。改造、升级现有港口、码头、船舶厂、闸坝等,强化河道堤顶道路贯通、亲水栈道、生态岸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特色亲水设施。科学合理控制两岸建筑高度,加强亲水休闲绿道建设,在“显山露水”中实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打造全域文旅乐享空间。以彰显运河文化、推进全域旅游为理念,坚持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统筹推进沿线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城乡整体风貌、全域环境整治,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展现沿线自然与人文、宜居与诗意相结合的景观特色,为沿线地区增加富有活力的生活氛围和文化魅力。
打造山水秀丽绿色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强化滨水生态空间互联互通,打造沿运河生态旅游示范带、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人们提供深呼吸的休闲氧吧,实现优秀文化、优良生态、优美环境有机统一。
第四节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
立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定位,依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旅资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统筹建设集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根据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园、带、点”空间结构,结合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一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详见附表4),导入应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及标识形象系统,打造集文化遗产传承、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交流合作、产业转化落地等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文化空间。核心展示园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主体区,重点完善公共设施、植入运河文化、提升智慧服务等。集中展示带汇聚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重点配置水上码头驿站、整治沿岸环境、开展水上旅游等。特色展示点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重点推动文旅资源活化利用、创新文旅融合业态产品。近期重点完善扬州古城、三湾,淮安总督漕运公署,苏州古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建筑群,镇江西津渡新河街,常州青果巷,无锡清名桥,南京秦淮河,泰州凤城河等文旅融合发展功能。
专栏8 大运河江苏段智慧文旅服务提升工程 |
支持运河沿线地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文化遗产点段、旅游景区等重点公共区域率先实现无线网络(WiFi)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全覆盖,方便居民和游客共享便捷优质数字文旅服务。提升各级智慧文旅平台服务功能,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服务、按需推送。推动沿线高等级热门景区、热门文博场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支持实施智慧导览、智慧监管等项目。 |
第七章 促进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化创新创意、科技赋能,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运河沿线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企业、产业业态、消费模式,形成彰显江苏特色、体现行业示范性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优化文旅产业区域布局
建设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深挖地域文化特征,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宿迁、徐州为支点,以沿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单元,以大运河江苏段为廊道,以运河水乡文脉为特色,推动沿运地区创意设计、文化软件、艺术服务、休闲娱乐、历史经典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样板区。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发挥苏州大运河文化旅游、丝绸创意设计、文化特色小镇、数字内容生产等产业优势,将示范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助力长三角全球文化产业亚太门户建设。
打造沿运河文化创意城市群。发挥运河沿线城市经济文化先发优势,聚力文化创意,建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导区。徐州打造全国汉文化及相关产业集聚区,宿迁加快建设全国运河创意电商基地,淮安建设运河文化创意名城,扬州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镇江打造全国数字内容创意基地,常州建成全国主题乐园之都和现代文化装备生产高地,无锡建成全国文化影视之都,苏州打造全球文化创意设计之都,南京建成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
推动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壮企强企工程,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品牌输出、转制上市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积极招引产业头部、区域总部企业,沿运河培育一批根植江苏、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引导中小微文旅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培育细分领域“冠军”企业。鼓励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配套旅游、娱乐产业建设,打造别具特色的演出活动、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建设运河景区联盟、酒店联盟、餐饮联盟、剧院联盟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联盟,促进运河城市文化旅游企业家共享经验、互利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展常态化投融资对接交流活动,以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沿线文旅产业发展后劲。
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带动作用。支持运河沿线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建成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区、创业新空间、创新加速器以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引领者。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支持文化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深入挖掘和充分彰显文化特色,重点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三节 培育“文旅+”业态产品
鼓励运河沿线依托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元素,积极培育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高铁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产品,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以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
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发掘运河沿线村镇农耕文化、水工文化、渔文化、盐文化等人文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设计原乡原俗的乡村生活体验项目,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等配套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开发“漫游运河”休闲度假旅游。支持建设运河休闲街区、滨河绿道、运动公园、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运河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等休闲度假设施。保持运河民居风格,因地制宜发展江南水乡、竹海茶田、醉美花海等适应不同需求的精品旅游民宿。培育运河沿线城市、乡村“微度假”模式。
提升研学旅游品质。充分利用运河历史遗存、水工遗存、革命文物、非遗项目等资源,鼓励运河沿线地区推出运河主题研学项目和实践教育活动,推进利用沿线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大运河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打造一批运河研学旅游品牌。
打造特色工业旅游。促进运河工业遗产转化利用,以沿线丰富的近现代民族工商业遗产为主体,因地制宜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仓库等设施,推出特色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发展运河沿线工业文化产业园、工业创意园区等工业旅游新模式,活态保护展示工业遗存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记录呈现大运河江苏段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发展体育旅游。促进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与体育活动联动,依托运河沿岸绿色生态廊道和旅游风景道路,开发健走、骑行、马拉松、龙舟运动等特色项目产品,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龙舟、赛艇等特色体育赛事,开展沿运河群众性体育休闲和全民健身活动,实现竞技表演、运动健身、旅游休闲融合发展。
深化中医药康养旅游。挖掘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增加旅游服务功能,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中华老字号名店等推出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串联沿线中医药展示馆、药材种植园、中医药企业等的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支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
第四节 发展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数字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沿运河数字文旅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互联网+旅游”,促进沿运河地区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把运河文化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起来,创新呈现“全息5G大运河”,支持文物、非遗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建设一批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博物馆、非遗展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推出一批富含运河文化元素的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数字文化产品。注重新技术对文化体验的改变,支持运河沿线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等运用文化资源,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
全面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顺应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创新运河沿线文旅消费场景、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和服务管理,持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增长极。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等新型消费形态,努力实现文旅消费更具多样、更有活力、更加便捷。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文旅企业平台化拓展,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运河沿线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发挥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优势,引导线上用户转化为实地游览、线下消费。把文化消费嵌入运河沿线节庆、汇演、展览、市集等各类消费场所,推动建设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高品位步行街。推进运河沿线文博创意产品和非遗文创开发,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创商品,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展、非遗特色伴手礼评选活动、旅游文创商品大赛,支持沿线地区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鼓励运河沿线城市创新消费惠民措施,举办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
加快发展运河夜游。利用大运河江苏段发展夜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沿线各地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等,开发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夜间文旅体验项目和品牌,丰富文博场馆夜间特展、旅游景区夜间游览、夜间旅游演艺等夜间文旅产品,举办运河风情夜游节、运河灯会等特色活动,加强运河夜游线路宣传推广。积极发展沿线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打造沉浸式运河夜游新场景,支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为“月光下”的运河增光添彩。
专栏9 大运河文旅产业展会平台建设工程 |
支持举办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无锡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等各类会展活动,组织文旅企事业单位参与,深化交流合作,推广运河特色文旅资源、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影响。 |
第八章 提升“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
以大运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旅品牌和运河文旅精品线路,全面呈现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经典形象,让大运河成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通道。
第一节 完善运河文旅品牌体系
共塑省级标志品牌。聚焦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以“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为主题,拍摄制作旅游宣传片,推动“水韵江苏”新标识在重要景区、文化场馆、旅游交通、购物点等场所和重要活动全面运用。以“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为引领,推动运河沿线地区培育全域旅游、文旅节庆、文旅企业、文旅产品、夜间文旅消费等系列子品牌,塑造以“运河精神、细微服务”为代表的综合服务品牌,共同演绎千年运河别样精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彰显原创价值,促进运河文旅品牌建设发展。
培育运河城市文旅品牌。引导运河沿线城市结合自然、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策划打造扬州“运河原点·精致扬州”、淮安“水城淮安·运河之都”、苏州“悠扬运河·天堂苏州”、徐州“大汉雄风·豪情运河”等有地域特色、有文化特质、有时代特征的城市品牌,擦亮运河城市名片。
第二节 加强“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推广
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立足大运河全域,每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内容和方式,实行区域互动、板块联动、线下线上融合,设计举办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运河演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活动,组织境内外文旅企事业单位参展参会,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平台。
拓展品牌推广渠道。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江苏文旅形象和资源产品,举办“水韵江苏”省内、省际推广活动,打造《游遍江苏》《传承人》等融媒体栏目,开展“云·游运河”“水韵江苏·光影运河图片展”等线上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利用文旅市场大数据监测和研判发展趋势,精准开展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提高旅游营销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大运河沿线城市为主体,推动媒体、企业、智库共同参与品牌推广,充分发挥展会平台、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旅行社及各类媒体平台作用,创新省市联动、区域联动品牌推广模式,积极参与大运河旅游营销联盟,形成协同高效的品牌推广传播矩阵。
构建“水韵江苏”品牌全球营销推广网络。加大运河文化旅游境外宣传力度,举办“欢乐春节·水韵江苏”、“水韵江苏”主题推介等活动,参与海外中国文化年(节)、美丽中国等活动,加强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全球签证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增设江苏旅游境(涉)外推广中心,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以及国际知名旅游网站、杂志和主流媒体合作,让更多海内外游客感受江苏、感知运河,助力大运河成为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齐名的中华文化旅游经典品牌。
第三节 推出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以展示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点,串联沿线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自然景观以及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等一系列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形成通行顺畅、景观优美的水陆游线体系,培育推出一批富有创意、参与度高、市场欢迎、社会影响力高的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塑造大运河文化形象,彰显大运河文化神韵,引导人们在旅游中感知和认同大运河历史文化。
——世界遗产研学游。以江苏大运河7个遗产区、22处遗产点、6个遗产段为主要载体,推动宿迁—淮安—扬州段、常州—无锡—苏州段纳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研学游”线路,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线路和基地。
——漕运盐运文化观光游。依托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漕运博物馆)、河道总督署(清晏园)、淮安府署、扬泰盐税博物馆、仪征盐文化博物馆等,突出江苏统摄全漕、粮丰盐富的漕运文化,展现中国大运河世界独有的国家治理文化。
——水利水运工程科普游。以宿迁皂河老船闸、淮安清口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板闸遗址、扬州邵伯船闸、江都水利枢纽、运河三湾、镇江谏壁闸、苏州盘门、宝带桥、南京天生桥等为主要载体,促进桥梁、水闸、码头等水工遗产活化保护,展现先进治水兴水思想和水利科学与工程技术,弘扬运河水工文化。
——古城古镇记忆游。依托运河沿线古城,推动窑湾、河下、蒋坝、马头、邵伯、氾水、惠山、同里、周庄、甪直、溱潼等古镇保护提升,加强清名桥、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整合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等历史遗迹和当地市民生活习俗等文旅资源,复原城镇繁华风情,营造沉浸体验场景,展现我国古代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营造成就以及农耕文化、诗礼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等繁荣共生景象。
——考古遗址遗迹游。依托宿迁晓店青墩、顺山集,扬州古城、隋炀帝墓,镇江铁瓮城、京口闸、练湖,常州寺墩,无锡阖闾城、鸿山,泰州天目山、蒋庄等遗址,设计开发“跟着考古去旅游”,推进遗址公园建设,营造历史文化和景观氛围,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展公众考古、考古夏令营等活动,增强考古科普体验性。
——红色文化传承游。以淮海战役纪念馆、运河支队纪念馆、雪枫公园、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高邮抗日战斗遗址文化园、江都许晓轩故居、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常州“三杰”纪念馆、秦邦宪故居、无锡荡口古镇王莘故居、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泰州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斗旧址等为载体,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传播弘扬大运河红色文化。
——民族工商业体验游。以宿迁水晶玻璃博物馆、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无锡茂新面粉厂、泰州泰来面粉厂、南通大生纱厂等运河沿线近现代工业遗产,以及会馆、老字号等工商业建筑为载体,展现江苏作为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卓然成就。
——非遗文化感知游。依托沿线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发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民俗等非遗专题体验游,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运河美食品味游。以淮扬菜、苏锡菜、徐海菜、金陵菜等菜系为主体,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传统和热爱生活、精致文雅的人文品位为内涵,在沿线景区、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高速服务区等打造美食文化体验场所,推出扬泰早茶、镇江醋宴、秦淮小吃等运河美食之旅,在寻味运河中全面呈现“食之韵”“食之味”“食之艺”“食之材”“食之器”“食之谱”。
——风光休闲度假游。以运河水韵为特色,以滨水岸线资源为基础,拓展水上游览、沿线自驾、空中游览等多种旅游方式,在大运河淮扬片区等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造融水上运动、水岸商业、滨水娱乐于一体的运河休闲度假旅游线路。
专栏10 大运河文旅节事品牌培育工程 |
支持举办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无锡江南古运河夜游风情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连云港之夏旅游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旅节事活动,推出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旅游活动,展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成果、特色亮点,让人们感受运河沿线风情,乐享城市文化旅游独特魅力。 |
第九章 推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
依托大运河中华文化传播重要符号和载体,全方位、多领域推进运河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弘扬运河精神,传播运河文化,增进价值认同,向世界讲好中国运河故事、江苏运河故事。
第一节 建立完善运河文化对外交流机制
以运河为媒开展交流合作。举办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嘉年华等活动,打造高层次大运河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在线路开发、产品推广等领域合作。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亚太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或组织交流合作,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设在扬州的优势,加强与世界其他主要运河相关管理机构和平台的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提升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以国家和省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为平台,深化友城合作,推进苏港、苏澳、苏台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推动运河沿线古典园林、蚕桑丝织技艺、昆曲、剪纸、古琴等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传播运河文化精彩。
发挥运河国际教育合作载体功能。引导在华留学生加入江苏大运河文化宣传志愿者,鼓励在华留学生积极参与大运河主题活动,实地体验大运河文化。充分利用我省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平台。
第二节 积极拓展运河入境旅游
组织推出大运河主题精品入境旅游线路,用国际化视角、创新性手段展现江苏之美,彰显全球视野下更具魅力、更有活力的“水韵江苏”。利用长三角“高铁+”旅游产品线路、跨省主题游线路、自由行专列行动计划等,吸引境外游客畅游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开展国际友人游运河活动,开辟运河沿线城市国际旅游航线,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覆盖大运河江苏段全线,推进入境游签证、通关便利化,完善入境旅游公共服务与商业接待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在运河沿线地区设立一批旅游购物免税店,推动实现离境退税互联互通,为入境游客提供便利。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提升运河沿线重点景区、新开发旅游区的国际知名度,打造一批运河国际旅游目的地。
专栏11 大运河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工程 |
发挥省内科教资源优势,加强运河沿线文化旅游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鼓励文旅企业、民间力量等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组织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海内外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挥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和各类合作组织作用,联合开展大运河入境旅游宣传推广。 |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
完善工作机制。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指导下,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下,把本规划的实施贯穿到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过程,促进部门协同、省市联动、社会参与,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合力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
强化协调联动。加强与沿线省(市)相关地区合作互动,利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联盟、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等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沟通渠道,促进运河全线城市合作共建,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千年运河”品牌宣传推广。
深化考核评估。健全督查评估工作机制,将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各级政府部门考核评价体系,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专项督导,加强考核结果综合运用。
第二节 完善保障措施
健全政策体系。以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大运河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对接、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文化和旅游对外交流合作等政策支持创新,构建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导向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用好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引导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艺术基金、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等,加大对文旅融合类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宣传推广等项目支持力度。鼓励股债联动、投贷结合等投资方式创新,支持沿线各地设立文化旅游专项基金,支持核心区范围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鼓励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参与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用地保障。将大运河文旅融合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鼓励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满足大运河遗址公园、大运河旅游交通、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安排沿线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点供用地指标。鼓励以增减挂钩、长期租赁、土地流转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用地需求。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为的人才政策,引导和激励人才以创意制造新奇、凭智慧打造精品、用头脑开发市场,突出复合型、专业性、国际化,推动沿线地区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紧缺、高端、领军文化和旅游人才。依托各级各类文旅院校、研究机构和培训基地,加强沿线地区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其分院等智库研究力量,为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市场质量与安全监管。规范运河沿线文旅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运河沿线各类文化阵地、运河主题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览展演、展会平台、文旅推介,以及国际交流中解说词、标识标牌外文翻译等内容审核把关。深化文旅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利用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对沿线景区和文博场馆开展线上巡查、实时调度,健全源头防控、突发事件预警、协调联动、应急处置等机制,按照“一景一档”建立“红黄绿”安全风险防控制度,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制度保障。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游法等法律,贯彻实施《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推动沿线各地完善文旅领域法规体系,筑牢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法治屏障。将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沿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附表1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和旅游资源
资源类别 | 资源名称 | 所在地区 | 合计 |
世界遗产区 | 中河宿迁段(中河宿迁段、龙王庙行宫) | 宿迁 | 7 |
清口枢纽(淮扬运河淮安段运、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 淮安 | ||
淮扬运河扬州段(淮扬运河扬州段、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宅、盐宗庙、卢绍绪宅) | 扬州 | ||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 | 常州 | ||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 无锡 | ||
江南运河苏州段(江南运河苏州段、盘门、宝带桥、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吴江古纤道) | 苏州 | ||
遗产点段 | 中河宿迁段;龙王庙行宫管理设施 | 宿迁 | 28 |
淮扬运河淮安段;清口枢纽水工设施、双金闸水工设施、清江大闸水工设施、洪泽湖大堤水工设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管理设施 | 淮安 | ||
淮扬运河扬州段;刘堡减水闸水工设施、盂城驿配套设施、邵伯古堤水工设施、邵伯码头水工设施、瘦西湖湖泊、天宁寺行宫古建筑群、个园古建筑群、汪鲁门宅古建筑群、盐宗庙古建筑群、卢绍绪宅古建筑群 | 扬州 | ||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 | 常州 | ||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 无锡 | ||
江南运河苏州段;盘门水工设施、宝带桥水工设施、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吴江古纤道水工设施 | 苏州 |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剪纸、京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虞山琴派)、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医针灸、昆曲、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篆刻 | 扬州、淮安、南京、苏州、南通、常州、无锡、镇江、徐州 |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竹马(邳州跑竹马)、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剪纸(徐州剪纸)、香包(徐州香包)、糖塑(丰县糖人贡)、徐州伏羊食俗 | 徐州 | 140 |
洪泽湖渔鼓、泗州戏、苏北大鼓、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 | 宿迁 | ||
十番音乐(楚州十番锣鼓)、京剧、淮剧、淮海戏、薅草锣鼓(金湖秧歌)、南闸民歌 | 淮安 | ||
清明节(溱潼会船)、宝卷(靖江宝卷)、淮剧、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茅山号子、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清明节(茅山会船)、泰兴花鼓、撂石锁(海陵撂石锁) | 泰州 | ||
高邮民歌、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扬剧、木偶戏(杖头木偶戏)、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剪纸(扬州剪纸)、苏绣(扬州刺绣)、扬州玉雕、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中医诊疗法(扬州传统修脚术)、脂粉制作技艺(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 | 扬州 | ||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竹马(东坝大马灯)、龙舞(骆山大龙)、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剪纸(南京剪纸)、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秦淮灯会、南京白局、中医诊疗法(丁氏痔科医术)、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 | 南京 | ||
家具制作技艺(精细木作技艺)、董永传说、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道教音乐(茅山道教音乐)、灯彩(秦淮灯彩)、白蛇传传说、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佛教音乐(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扬剧、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 镇江 | ||
吟诵调(常州吟诵)、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锡剧、小热昏、竹刻(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象牙雕刻(常州象牙浅刻)、董永传说、龙舞(直溪巨龙)、剪纸(金坛刻纸)、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竹马(蒋塘马灯舞)、苏绣(常州乱针绣) | 常州 | ||
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锡剧、苏绣(无锡精微绣)、竹刻(无锡留青竹刻)、泥塑(惠山泥人)、庙会(泰伯庙会)、梁祝传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 | 无锡 | ||
海门山歌、古琴艺术(梅庵琴派)、苏绣(南通仿真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传统棉纺织技艺(南通色织土布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跳马伕、盆景技艺(如皋盆景)、童子戏、地毯织造技艺(如皋丝毯织造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 | 南通 | ||
昆曲、古琴艺术(虞山琴派)、宝卷(吴地宝卷)、吴歌、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苏剧、滑稽戏、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泥塑(苏州泥塑)、灯彩(苏州灯彩)、玉雕(苏州玉雕)、核雕(光福核雕)、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宋锦织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制扇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金村庙会、圣堂庙会)、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江南丝竹 | 苏州 |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常熟、淮安、无锡、南通、宜兴、泰州、常州、高邮 | 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淮安、无锡、南通、泰州、常州 | 13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泰兴市黄桥镇、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兴化市沙沟镇;高邮市界首镇、高邮市临泽镇、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江阴市长泾镇、无锡市锡山区荡口镇、宜兴市周铁镇;昆山市千灯镇、常熟市古里镇、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昆山市锦溪镇、昆山市周庄镇、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太仓市沙溪镇、张家港市凤凰镇;海门市余东镇、如东县栟茶镇; | 泰州、扬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 29 |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溧阳市昆仑街道沙涨村;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 苏州、常州、南京、南通、无锡 | 12 | |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市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市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 南京、苏州、扬州 | 5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汉楚王墓群、户部山古建筑群、徐州墓群、花厅遗址、下邳故城遗址 | 徐州 | 239 |
龙王庙行宫、晓店青墩遗址、三庄墓群、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洋河地下酒窖 | 宿迁 | ||
周恩来故居、淮安府衙、青莲岗遗址、文通塔、明祖陵、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洪泽湖大堤、月塔、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 淮安 | ||
泰州城隍庙、日涉园、学政试院、人民海军诞生地、天目山遗址、上池斋药店、黄桥战斗旧址、蒋庄遗址、兴化垛田 | 泰州 | ||
何园、个园、扬州城遗址、盂城驿、龙虬庄遗址、普哈丁墓、莲花桥和白塔、吴氏宅第、扬州大明寺、小盘谷、高邮当铺、隋炀帝墓、朱自清旧居、仪征庙山汉墓、史可法墓祠、汪氏盐商住宅、贾氏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逸圃、扬州重宁寺、汪氏小苑、仙鹤寺、西方寺大殿 | 扬州 | ||
南京人化石地点、钟山建筑遗址、明故宫遗址、龙江船厂遗址、薛城遗址、固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含大报恩碑)、明孝陵、南唐二陵、浡泥国王墓、象山王氏家族墓地、上坊孙吴墓、仙鹤观六朝墓地、南京城墙、栖霞寺舍利塔、瞻园、甘熙宅第、七桥瓮、蒲塘桥、朝天宫、杨柳村古建筑群、南京鼓楼、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阳山碑材、中山陵、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雨花台烈士陵园、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原国民政府旧址、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民大会堂旧址、中央大学旧址(含梅庵)、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金陵刻经处、金陵兵工厂旧址、浦口火车站旧址、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北极阁气象台旧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励志社旧址、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国立中央研究院旧址、拉贝旧居、美国驻华使馆旧址、英国驻华使馆旧址、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马林医院旧址、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 | 南京 | ||
焦山碑林、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铁瓮城遗址、宋元粮仓遗址、甘露寺铁塔、城上村遗址、春城土墩墓群、隆昌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葛城遗址、烟墩山墓地 | 镇江 | ||
张太雷旧居、近园、淹城遗址、阖闾城遗址、三星村遗址、金坛土墩墓群、中华曙猿化石地点、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瞿秋白故居、寺墩遗址、常州唐氏民宅 | 常州 | ||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惠山镇祠堂、东林书院、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阿炳故居、大窑路窑群遗址、惠山寺经幢、小娄巷建筑群、无锡县商会旧址、秦邦宪旧居、茂新面粉厂旧址、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佘城遗址、兴国寺塔、适园、黄山炮台旧址、刘氏兄弟故居、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国山碑、骆驼墩遗址、宜兴窑址、西溪遗址、蜀山窑群、周王庙及碑刻、寄畅园、泰伯庙和墓、荣氏梅园、阖闾城遗址、鸿山墓群、昭嗣堂、洑溪徐氏宗祠、荡口华氏老义庄、江阴蚕种场 | 无锡 | ||
太平天国忠王府、云岩寺塔、拙政园、留园、苏州文庙及石刻、玄妙观三清殿、网师园、环秀山庄、瑞光塔、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耦园、沧浪亭、报恩寺塔、盘门、狮子林、艺圃、全晋会馆、俞樾旧居、甲辰巷砖塔、开元寺无梁殿、苏州织造署遗址、卫道观前潘宅、东吴大学旧址、天香小筑、保圣寺罗汉塑像、宝带桥、紫金庵罗汉塑像、轩辕宫正殿、寂鉴寺石殿、东山民居、春在楼、草鞋山遗址、退思园(含丽则女学校旧址)、柳亚子旧居、思本桥、东庙桥、慈云寺塔、先蚕祠、耕乐堂、绰墩遗址、赵陵山遗址、顾炎武墓及故居、玉燕堂、秦峰塔、敬业堂、綵衣堂、崇教兴福寺塔、赵用贤宅、聚沙塔、燕园、太仓石拱桥、张溥宅第、太仓海运仓遗址、浏河天妃宫遗迹、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杨氏宅第、万佛石塔、垂虹断桥、常熟言子祠、师俭堂 | 苏州 | ||
南通博物苑(含张謇墓)、大生纱厂(含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南通天宁寺、广教禅寺、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青墩遗址、韩公馆、水绘园、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旧址 | 南通 | ||
国家等级博物馆 | 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扬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京市博物总馆、常州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无锡博物院、江阴市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淮安市博物馆、常熟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市蜀冈唐子城风景区管理处、仪征市博物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兴化市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吴江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南京明城垣博物馆、邳州博物馆、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张家港博物馆、淮安市楚州博物馆、宿迁市博物馆 | 徐州、宿迁、淮安、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 39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馆);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扬州博物馆;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中英《南京条约》签约旧址)、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博物院、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长江大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常州“三杰”纪念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顾炎武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审计博物馆 | 徐州、淮安、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 21 |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 淮海战役纪念馆、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雪枫公园;淮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八十二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江苏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南京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中山陵;江苏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江苏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瞿秋白故居、张太雷故居及恽代英纪念广场;江苏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 | 徐州、淮安、泰州、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南通 | 22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云龙湖景区;周恩来故里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瘦西湖风景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钟山—中山陵风景名胜区;茅山景区、三山风景名胜区;天目湖景区、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恐龙城景区;灵山大佛景区、鼋头渚旅游风景区、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城景区、惠山古镇景区;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苏州园林、周庄古镇景区、同里古镇景区、金鸡湖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太湖旅游区;濠河风景区;宿迁市洪泽湖湿地景区 | 徐州、宿迁、淮安、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 23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淮海战役纪念塔景区、马陵山景区、汉文化景区、彭祖园景区、汉画像石艺术馆、艾山九龙景区、窑湾古镇、龟山景区、大洞山景区、徐州博物馆、潘安湖湿地公园、蟠桃佛教文化景区、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徐州乐园、督公湖旅游区、水月禅寺景区、悬水湖景区、凤鸣海景区、户部山古民居景区 | 徐州 | 176 |
盱眙县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淮安市博物馆、盱眙县第一山景区、清河新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淮安府署景区、中国漕运博物馆景区、吴承恩故居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刘老庄连纪念园景区、洪泽湖古堰景区、涟水县五岛湖旅游区、金湖荷花荡景区、今世缘旅游景区、西游记文化体验园•龙宫大白鲸世界、金湖水上森林 | 淮安 | ||
泗阳县中国杨树博物馆、湖滨公园景区、项王故里景区、龙王庙行宫、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三台山森林公园、双沟酒文化旅游区 | 宿迁 | ||
凤城河风景区、溱潼古镇、李中水上森林景区、天德湖景区、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古罗塘旅游文化景区、秋雪湖生态景区、高港口岸雕花楼景区、稻河景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 泰州 | ||
大明寺、个园、何园、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茱萸湾景区、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盂城驿景区、宋夹城景区、汉陵苑、马可波罗花世界、运河三湾风景区、邵伯古镇、仪征市捺山地质公园、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 | 扬州 | ||
雨花台风景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景区)、阅江楼景区、玄武湖景区、朝天宫景区、明文化村(阳山碑材)景区、梅园新村纪念馆、栖霞山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科技馆、红山森林动物园、高淳老街历史文化景区、珍珠泉风景区、溧水周园·溧水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景区、南京博物院、高淳国际慢城、游子山休闲旅游区、金牛湖景区、汤山紫清湖旅游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景区、雨发生态旅游区、天生桥景区、莫愁湖公园景区 | 南京 | ||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镇江博物馆、南山风景名胜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江苏茶博园 | 镇江 | ||
天宁禅寺、红梅公园、常州市博物馆、青枫公园、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景区、中华孝道园景区、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东方盐湖城·道天下景区、花谷奇缘景区 | 常州 | ||
锡惠名胜区、薛福成故居、蠡园公园、崇安寺景区、梅园横山风景区、东林书院、无锡博物院、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南禅寺景区、鸿山泰伯景区、中华赏石园景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荡口古镇、阳山桃花源景区、无锡影都文化旅游区、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宜兴市善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宜兴市竹海风景区、陶祖圣境景区、张公洞旅游景区、陶瓷博物馆、云湖旅游景区、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江阴市滨江要塞旅游区 | 无锡 | ||
七里山塘景区、平江历史街区、盘门景区、寒山寺、狮子林、网师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平山景区、甪直古镇游览区、木渎古镇、西山景区、光福景区、天池山景区、白马涧生态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刺绣艺术馆、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御窑金砖博物馆、静思园、震泽古镇、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黎里古镇、方塔古迹名胜区、蒋巷乡村旅游景区、梅李聚沙园景区、千灯古镇游览区、亭林园、锦溪古镇、凤凰山风景区、香山景区、永联小镇景区、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旅游区、太仓现代农业园、沙溪古镇景区 | 苏州 | ||
狼山名胜风景区、啬园景区、江淮文化园景区、如皋市水绘园风景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景区、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园景区、张謇纪念馆、洲际绿博园 | 南通 | ||
旅游度假区 |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常州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 | 南京、常州、苏州、无锡 | 7 |
省级旅游度假区:微山湖千岛湿地旅游度假区、吕梁山旅游度假区、大龙湖旅游度假区;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泗阳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洋河旅游度假区;盱眙天泉湖旅游度假区、洪泽老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姜堰溱湖旅游度假区;凤凰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扬州瓜洲旅游度假区、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汤泉旅游度假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金牛湖旅游度假区;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句容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丹阳水晶山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溧阳曹山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水城旅游度假区、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鸿山旅游度假区、江阴徐霞客休闲旅游度假区;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昆山旅游度假区、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太仓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沙家浜旅游度假区、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开沙岛旅游度假区、狼山旅游度假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 | 徐州、宿迁、淮安、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 47 |
附表2 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发展近期(2021—2025)重点项目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所在地区 |
丰富运河以文塑旅内涵 | 大运河文化带数字云平台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题材库建设;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提升;大运河旅游演艺精品建设;中国运河志跨媒体复合出版;大运河文脉研究与出版江苏运河文化系列丛书;淮安淮扬菜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无锡中国运河网智库云平台建设;运河文化方舱建设等项目9个 | 淮安、无锡等 |
推进运河遗产赋能旅游发展 | 宿迁龙王庙行宫、御码头御马路;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清口水利枢纽、清江大闸、板闸、洪泽湖大堤等;扬州古城、宝应运河遗产;常州城区段文化遗产、中吴大桥—连江桥段工业遗产;无锡西水墩与黄埠墩、清名桥沿河建筑;苏州相城区段、宝带桥、吴江古纤道等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6个 | 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等 |
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镇江冷遹旧居、无锡薛福成故居等);古建筑保护修缮(徐州荆山桥、淮安盱眙第一山题刻、镇江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常州戏楼群、无锡东林书院、苏州志仁里、泰州天目山石刻、南通掘港国清寺等);水文化遗产保护(淮安市清晏园等);重要遗址考古挖掘保护(宿迁三庄墓群、淮安明祖陵、镇江铁瓮城遗址、常州良渚文化聚落群、苏州古城墙等);遗址公园建设(淮安泗州城遗址公园、扬州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常州寺墩考古遗址公园、无锡阖闾城遗址公园等);遗产保护数字化建设等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项目6个 | 扬州、淮安、常州、苏州、宿迁南京等 |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南通博物苑、淮安市运河博物馆群,常州市大运河记忆馆,苏州市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江南鱼米之乡生态博物馆,宿迁水利遗址博物馆,南京大运河圩田博物馆、南京大运河方山埭博物馆、大运河越城遗址博物馆、故宫南迁文物博物院大运河主题展示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大运河主题展示馆等文博场馆建设项目12个 | 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 | |
徐州市淮海战役历史遗址遗存保护利用;宿迁市新四军抗战遗存保护展示;淮安市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提升;镇江市茅山抗日根据地文物保护展示;南通市海安红色线路建设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5个 | 徐州、宿迁、淮安、镇江、南通等 | |
构建运河特色文旅产品体系 | 徐州方特旅游度假区、徐州“大风歌城”、徐州大运河窑湾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徐州龟山云创文旅小镇、徐州潘安湖恒大童乐园;宿迁山水绿廊;淮安方特复兴之路文化创意基地、淮安西游记文化体验园、淮安中国漕运城;扬州运河非遗文化街区、扬州瓜洲古渡文旅小镇、淮扬水上特色旅游;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镇江句容恒大童世界;常州老城厢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曹山未来城、常州焦溪古镇、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无锡华侨城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苏州太仓复星冰雪世界;南通张謇故里小镇;南京金陵文化创意园、天生桥河文化公园、越城天地文化旅游街区、遇园、法国户托匹亚户外露营地、无想水镇等文旅项目27个 | 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南京等 |
徐州市汉皇故里文化风景区、龙湖湿地公园、古黄河房湾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文庙街区;宿迁市项王故里文化旅游景区、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洪泽湖渔文化生态旅游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运河三湾风景区、古运湾文化旅游城、宝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瓜洲古镇核心区(大观楼)、清水潭旅游度假区;镇江市北固山景区、镇屏山东区文化旅游区;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古窑艺术村、吴越水街;南京市凤凰台景区、洪蓝镇仓口特色旅游村;南通市唐闸民族工业遗存风情古镇、青墩遗址文化旅游区;泰州市凤城河水上历史文化长廊;南通长江之梦旅游文化景区、南通洲际梦幻岛、南通融创文旅城等文旅提升项目26个 | 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无锡、南京、南通、泰州等 | |
徐州不牢河旅游风光带;宿迁中运河旅游风光带、泗洪通济渠旅游风光带;淮安大运河旅游风光带建设;镇江市京杭大运河(丹阳城区段)旅游风光带建设、古运河旅游风光带建设;苏州市大运河旅游风光带;南通市通扬运河旅游风光带、胥河—固城湖旅游风光带、串场河旅游风光带等运河旅游风光带新建、提升项目10个 | 宿迁、淮安、镇江、苏州、南通南京等 | |
水利风景区建设(宿迁皂河枢纽、镇江古运河等)、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淮河安澜展示馆、扬州市水利展示馆等)、新时代大运河航运文化标识建设(北大门蔺家坝船闸、大运河苏南段入江口门谏壁船闸)等水利航运文旅产品项目3个 | 宿迁、镇江、扬州等 | |
徐州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宿迁古黄河生态廊道、宿迁骆马湖湿地、运河湿地、淮安运河湿地公园、溱湖湿地等湿地公园建设项目6个 | 宿迁、淮安、扬州等 | |
营造主客共享运河文旅空间 | 淮安市大运河堤顶道路贯通;镇江市西津湾旅游配套;无锡市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3个 | 淮安、镇江、无锡等 |
大运河江苏段旅游风景道建设、大运河江苏段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特色化提升、大运河江苏段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大运河江苏段各级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旅游解说服务提升项目5个 | ||
大运河江苏段旅游通航环境综合整治、大运河江苏段旅游船舶岸电设施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旅游船舶待闸锚地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旅游港口码头建设等水上旅游障碍设施改造与旅游航道建设提升项目4个 | ||
促进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徐州市云东文化街区、宿迁市中国酒都、淮安西游记文化产业园、中华吴承恩神话创意产业园、东亚文化产业园、扬州市国家玉文化创意园、鲁垛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曹甸教玩具文化创意产业园、镇江市江苏睿泰数字产业园、江苏玉石文化园、常州市运河文化创意展示中心、米码头壹号、无锡市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二期)、包园四方摄影工厂、苏州市姑苏69阁创意文化产业园、横塘驿站创意街区、南京市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区、洪蓝老街文化创意园、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泰州市兴化竹泓木船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建设项目20个 | 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无锡、苏州、南京、泰州等 |
徐州市权台煤矿旧址改造利用,宿迁市江苏玻璃厂工业遗产改造,扬州面粉厂、扬农老厂房、槐泗工业遗产展示利用,镇江市丹阳钢铁厂改造,常州市大成三厂、国棉一厂改造,无锡市开源机器厂旧址改造、茂新面粉厂改造,苏州市苏纶纱厂、鸿生火柴厂活化利用,泰州市泰来面粉厂改造利用等工业遗产旅游活化项目8个 | 徐州、宿迁、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等 | |
宿迁市新盛街历史衔区、皂河镇,淮安市马头镇、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扬州市宝应宋泾河及周边历史街区、仪征南门大码头古街,镇江市都天庙文化街区,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焦溪历史文化名村,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及古村镇保护修缮展示等项目6个 | 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南京等 | |
提升运河品牌影响力 | 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提升、江苏海外旅游推广中心建设等项目2个 | |
推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 |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 扬州 |
合计 | 共7大类18小类159个项目 |
附表3 大运河江苏段水上旅游空间布局
序号 | 城市 | 支线线路及名称 | 长度(Km) | 发展阶段 | 沿线主要文旅资源 |
1 | 徐州 | 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 | 16 | 培育 | 蔺家坝枢纽、北洞山汉墓、荆山桥遗址、淮海第一关摩崖石刻、潘安湖、户部山、云龙湖 |
2 | 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窑湾古镇—骆马湖 | 52 | 培育 | 梁王城遗址、大王庙、王大楼遗址、秦老庄遗址、刘林遗址、邳州港、窑湾古镇 | |
3 | 宿迁 | 三湾—大王庙—东关口 | 35 | 打造 | 宿迁枢纽、皂河老船闸、皂河枢纽、御马头、皂河古镇、龙王庙、三台山、东关口、项王故里、真如禅寺 |
4 | 洪泽湖湿地—老汴河闸—洪泽湖 | 10 | 打造 | 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汴河闸、洪泽湖、泗洪古徐城 | |
5 | 淮安 | 清江闸—堂子巷 (里运河文化长廊) | 15 | 提升 | 清江闸、御碑亭、绞关、国师塔、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青龙寺、1415文化商业街区、淮安大剧院、淮安森林公园、周恩来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河下古镇、漕运总督府署、吴承恩故居 |
6 | 马头镇—蒋坝镇 (高家堰洪泽湖悬湖大堤) | 70 | 打造 | 韩信故里遗址、洪泽湖旅游度假村、五河口风景区、周桥大塘、信坝、二河闸、三河闸、洪泽湖古堰景区、蒋坝古镇 | |
7 | 扬州 | 湾头—瓜洲 | 27 | 提升 | 湾头闸坝遗址、茱萸湾风景区、玉器古镇、瘦西湖,东关街、个园、何园、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运河三湾风景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峰寺、高旻寺、瓜洲古渡 |
8 | 界首—江都 | 70 | 打造 | 高邮湖湿地公园、界首小闸、高邮里运河东西堤、高邮老船闸、金湾闸、龙泉寺、镇国寺、盂城驿、邵伯船闸、邵伯古镇、邵伯古堤、扬州凤凰岛、江都革命烈士陵园、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许晓轩故居 | |
9 | 镇江 | 京口闸—丁卯桥—丹徒闸 | 12.5 | 培育 | 伯先路历史街区、大龙王巷历史街区、大杨家巷、荣庆里、虎踞桥、南水关石闸、僧伽塔、都天庙、丁卯桥遗址、丹徒闸 |
10 | 长江口—谏壁闸—金港运河大桥 | 3.5 | 打造 | 谏壁节制闸、谏壁船闸、金港大桥、长江 | |
11 | 练湖张官渡—陵口镇 | 22 | 培育 | 张官渡、练湖、云阳驿季子碑、锁翠桥、通泰桥、海会寺、万善塔、陵口石刻、大运河义渡碑记石刻 | |
12 | 常州 | 关河口—大成三厂 | 8 | 提升 | 篦箕巷、运河5号、青果巷、西赢里、天宁寺、红梅公园、东坡公园、文笔塔、飞虹桥、广济桥、舣舟亭、大成一厂、大成二厂、大成三厂、石龙嘴、毗陵驿、常州三杰、张太雷旧居,近园、临清会馆 |
13 | 大明厂—万安桥 | 7 | 提升 |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戚机厂民国建筑群、戚墅堰老街 | |
14 | 老孟河入江口—奔牛万缘桥 | 35 | 打造 | 孟城老闸桥、孟城水闸、费伯雄故居、孟河老街、石桥水闸、西夏墅老街、西夏墅北桥、彩虹桥、奔牛老街、奔牛闸、恽代英广场、万缘桥 | |
15 | 无锡 | 清名桥—南禅寺 | 3 | 提升 | 南长桥、大公桥、清名桥、永泰丝厂、振兴纱厂、大窑路古窑群、祝大椿故居 |
16 | 南禅寺—北仓门—运河公园 | 4.5 | 提升 | 南禅寺、业勤苑、北仓门蚕丝仓库、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琇纪念馆、张闻天旧居、秦邦宪旧居、无锡县商会旧址、小娄巷、运河公园、三里桥、接官亭弄、东林书院 | |
17 | 望湖门—江尖公园—运河公园 | 4 | 提升 | 黄埠墩、西水墩、江尖公园、惠山古镇、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蠡河水利枢纽、周怀民藏画馆、民族音乐博物馆 | |
18 | 苏州 | 环古城河 | 15.4 | 提升 | 平江、盘门、吴门桥、皇亭三碑、全晋会馆、灭渡桥、苏纶纱厂旧址 |
19 | 七里山塘 | 6.3 | 提升 | 虎丘、山塘、白洋湾、阊门 | |
20 | 上塘河 (枫桥—阊门) | 3.6 | 提升 | 枫桥、寒山寺、留园、上津桥、下津桥 | |
21 | 南京 | 秦淮河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入江口) | 16 | 提升 |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武定门公园、南唐城墙遗址、伏龟楼遗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中华门、老门东、愚园、秦淮河房车露营公园、莫愁湖公园、石头城公园、水木秦淮艺术街区、渡江胜利纪念馆 |
22 | 天生桥—石臼湖 | 15 | 打造 | 天生桥、胭脂河、石臼湖、蒲塘桥、无想山、傅家边 | |
23 | 高淳老街—下坝船闸 | 27 | 打造 | 胥河、固城湖、下坝船闸、东坝镇、游子山、桠溪国际慢城 | |
24 | 泰州 | 泰州古城护城河 | 7.9 | 提升 |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梅兰芳公园、税务桥、泰坝监掣署遗址、林则徐税务告示牌、泰来面粉厂、新四军东进谈判旧址、泰州城隍庙、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
25 | 姜堰体育公园—老通扬河桥 | 4.9 | 打造 | 天目山遗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高二适纪念馆、北大街文化街区、古罗塘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溱潼古镇 | |
26 | 南通 | 如皋古盐运河画廊 (如泰运河与通扬运河交汇口—丁家堰) | 20 | 打造 | 水绘园东大街历史地段、丁家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青墩历史文化名村 |
27 | 南通近代民族工商业运河长廊(唐闸大洋桥—通吕运河入江口,濠河—十八里河口) | 30 | 打造 | 唐家闸、汤家巷、1895文创园、大生纱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码头、水利博物馆、1912街区;南通博物苑、蓝印花布博物馆、沈寿博物馆、张謇纪念馆、濠南历史文化街区、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十八里河口 |
注:提升类12段:水上旅游线路基础条件好,已开通水上游览项目;打造类11段:水上旅游线路基础条件较好,近期加快开通水上游览项目;培育类4段:水上旅游线路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需加强水上旅游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形成江苏大运河水上旅游网路。
附表4 大运河江苏段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空间结构
序号 | 城市 | 展示园 | 展示带 | 展示点 |
1 | 徐州 | 窑湾、淮塔—运河支队、汉文化景区—狮子山楚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老不牢河段、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窑湾古镇—骆马湖 | 吕梁孔子观洪、徐州古城、胡陵古城、下邳古城、云龙湖、潘安湖湿地、户部山、土山古镇、淮海第一关、奎山塔—广运仓、花厅遗址、黄楼—五省通衢牌坊、乾隆行宫—山西会馆、二坝湿地—梁寨渊子湖、千岛湿地—湖西渡口、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纪念馆、王杰纪念馆 |
2 | 宿迁 | 龙王庙—皂河古镇、东关口—项王故里—真如禅寺—大王庙 | 三湾—东关口、通济渠泗洪段 | 三台山—骆马湖、李口吴集月堤、新袁杨大滩月堤、刘老涧船闸—枢纽、泗阳枢纽、泗水河水利风景区、雪枫公园、李口镇八堡村、新袁镇三岔村、高渡镇周岗嘴村、卢集镇薛嘴村 |
3 | 淮安 | 总督漕运公署、清口枢纽、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泗州城遗址 | 里运河大闸口—堂子巷段、洪泽湖大堤马头镇(洪泽湖古堰景区)—蒋坝镇 | 洪泽湖湿地、板闸遗址公园,钵池山公园,古淮河文化生态公园,周恩来故里,淮安水利工程,老子山镇,龟山御码头遗址,第一山风景名胜区,明祖陵 |
4 | 扬州 | 盂城驿、邵伯临湖、扬州古城、三湾、江都水利枢纽 | 湾头—瓜洲、界首—江都 | 宝应湖水利风景区、刘堡减水闸、子婴闸、龙虬庄遗址、界首古镇、邵伯古堤、凤凰岛生态风景区、湾头玉器小镇、沿湖村、京杭之心、隋炀帝墓、扬州博物馆、瓜洲古渡、仪征十二圩、仪征南门大码头 |
5 | 镇江 | 西津渡—新河街 | 京口闸—丁卯桥—丹徒闸、长江口—谏壁闸—金港运河大桥、练湖张官渡—陵口镇 | 宋元粮仓遗址、梦溪园、大龙王巷、王家花园,丹阳葛城遗址、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焦山碑林、金山湖、南门及南门外大街、西门大街、季子庙 |
6 | 常州 | 青果巷、石龙嘴 | 关河口—大成三厂、大明厂—万安桥、老孟河入江口—奔牛万缘桥 | 运河五号、常州三杰、张太雷旧居、恽代英广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淹城遗址、近园、东坡公园、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孟河镇、文亨桥、万缘桥、万安桥、临清会馆、常州恒源畅厂房、大成三厂建筑群、大明厂民国建筑群、戚机厂民国建筑群 |
7 | 无锡 | 清名桥、惠山古镇 | 清名桥—南禅寺、南禅寺—北仓门—运河公园、望湖门—江尖公园 |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北仓门蚕丝仓库、无锡县商会旧址、东林书院、接官亭弄、学前街、小娄巷、周怀民藏画馆、民族音乐博物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业勤苑、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秦邦宪旧居、泰伯庙和墓、蠡河水利枢纽 |
8 | 苏州 | 平江、山塘、盘门 | 环古城河、七里山塘、上塘河(枫桥—阊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 | 陆墓御窑址、蒯祥墓、苏州织造署旧址、横塘驿站、寒山寺、留园、安民桥和安德桥、阊门、木渎、甪直、同里、震泽、黎里镇、石湖、胥口、沙家浜、柳亚子故居、苏州望亭水立交 |
9 | 南京 | 天生桥、高淳老街、秦淮河 | 天生桥—石臼湖、高淳老街—下坝船闸、外秦淮河 | 天生桥、渤泥国王墓、古城遗址、东坝戏楼、大报恩寺、渡江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梅园新村、江苏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金陵兵工厂旧址、秦淮新河水利枢纽 |
10 | 泰州 | 凤城河、姜堰 | 泰州古城护城河、姜堰体育公园—老通扬河桥 | 税务桥、泰坝监掣署遗址、林则徐税务告示牌、泰来面粉厂、新四军东进谈判旧址、泰州城隍庙、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寺、人民海军诞生地、天目山遗址、北大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 |
11 | 南通 | 濠河、如皋城东水关 | 如皋古盐运河画廊、南通近代民族工商业运河长廊 | 唐闸、十八里河口、南通博物苑、啬园(张謇墓)、天生港、苏中七战七捷、青墩、如皋水绘东大街、如皋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海门大生三厂、余东镇、如东国清寺、海安城东镇 |
合计 | 30 | 28 | 152 |
附表5 大运河江苏段地方文旅融合特色发展指引
(一)徐州 运河特征:京杭大运河南下入苏第一站。 空间结构:围绕“中运河、老不牢河、黄河故道、古泗水、骆马湖”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三园、二带、十七点”。 文化特色:两汉文化、红色文化、漕运文化、彭祖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疏凿吕梁洪记”碑、广运仓遗址、荆山桥、蔺家坝等水工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剪纸、香包、彩扎、糖塑、柳琴戏、竹马、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鼓吹乐”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苏醒“运河支队”红色记忆,推进徐州方特旅游度假区、徐州“大风歌城”项目建设,支持徐州文旅集团做大做强,推动窑湾、土山、潘安等古镇“镇内游,镇外住”转型与增量发展,对接山东台儿庄中运河文旅发展,体现徐州中运河片区的核心城市功能,再现徐州运河段“豪情运河”特质。 (二)宿迁 运河特征:中国大运河隋唐、元明、清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并存的全国唯一城市,“运河变迁看宿迁”。 空间结构:构建以“通济渠(老汴河)、黄河故道、中运河、骆马湖、洪泽湖”为依托的河湖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二园、二带、十一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 文化特色:楚汉文化、生态文化、漕运文化、治水文化、酒都文化、红色文化、爱情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龙王庙行宫及御码头遗址、大王庙、皂河老船闸、刘老涧老船闸、关坝台、归仁堤、泗阳枢纽、宿迁枢纽”等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泗州戏、洪泽湖渔鼓、项羽传说、虞姬传说、柳琴戏、淮剧、淮海戏、淮红戏、洋河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霸王别姬”爱情记忆,开通“三湾—东关口,骆马湖、洪泽湖”水上旅游巴士,复兴老汴河“隋堤杨柳”风景廊道,扩建龙王庙行宫,推进龙王庙与皂河镇的景镇一体化建设,推动“东关口、项王故里、真如禅寺、大王庙”资源整合、整体开发,支持宿迁文旅集团做大做强,联动安徽宿州老汴河文旅发展,展现宿迁运河段“沧桑运河”特质。 (三)淮安 运河特征:“运河之心(漕运指挥管理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河以北食盐集散中心)、漕运之都”。 空间结构:构建以“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洪泽湖”为依托的运河水系一体化的旅游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五园、二带、十点”。 文化特色:淮扬文化、漕运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水工科技文化、盐商文化、西游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双金闸、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水漫泗州城传说、韩信传说、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京剧、淮剧、淮海戏、香火戏”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马头古镇、河下古镇、漕运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府署、白马湖、运河文化城等资源,再现“运河之都、漕运之都”繁华景观意象,塑造“奇观运河”品牌(“水上长城、悬湖奇观(洪泽湖大堤)”、“河下古镇、悬河奇观(河下镇)”、“水中长龙、拖船奇观”、“漕运锁钥、水闸奇观(清江浦中洲岛、淮安水立交)”),培育淮安古城中轴线(东门大街—西门大街)文旅融合集聚区,打造洪泽湖古堰百里风光带与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河下、马头、老子山、马坝、朱坝、蒋坝”等特色小镇,体现“奇观运河”特质。 (四)扬州 运河特征: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地理枢纽与生长原点。 空间结构:构建以“里运河、古盐运河、长江、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依托的江河湖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五园、二带、十二点”。 文化特色:淮扬文化、美食文化、盐商文化、漕运文化、园林文化、水工文化、名人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水工设施、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住宅、盐宗庙、卢绪住宅”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雕版印刷技艺、广陵琴派、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木偶戏、高邮民歌、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扬州“园林、古镇、运河”重点主题旅游产品,贯通湾头至瓜洲、瘦西湖至盂城驿的运河水上旅游线路,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与多样化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彰显“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打造“邵伯、界首、瓜洲、湾头、射阳湖、菱塘、泰安”等特色小镇,体现“精致运河”特质。 (五)镇江 运河特征:江南运河起点,江河交汇之地、江南运河“屋脊”。 空间结构:构建以“江南运河、长江、练湖”为依托的江河湖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一园、三带、十一点”。 文化特色:漕运文化、津渡文化、美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宋元粮仓遗址、谏壁水利枢纽、虎踞桥、丁卯桥遗址、僧伽塔、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延陵季子碑、铜钟、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元代昭关石塔”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秦淮灯彩、扬剧、古琴艺术、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泥塑、马灯阵舞、丹阳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镇江城区段古运河风光带,开通镇江城区段、丹阳段运河水上旅游,打造西津渡、三山、丹阳文旅发展集聚区,建设“世业、茅山、延陵、宝堰、宝华、黄墟、辛丰、珥陵、黄塘、上党、陵口、白兔”等特色小镇,体现“浪漫运河”特质。 (六)常州 运河特征:江南运河“城中城”典范,运河之“眼”。 空间结构:构建以“老孟河、市河、关河、南运河、长江、太湖”为依托的江河湖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二园、三带、十八点”。 文化特色: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锁桥、石龙嘴遗址、篦箕巷、西瀛里、土龙嘴”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吟诵调、孟河医派、金坛刻纸、常州梳篦、锡剧、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乱针绣、常州道情、常州滑稽戏、孟姜女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城区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运河五号、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麻巷‐椿桂坊、天宁寺、东坡公园等资源,再现常州运河水城“城中城”格局,建设以“运河之眼、一望千年”为主题的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空间重构、环境重塑、产业重生”,统筹水上旅游线路运营模式与公司治理体系,改善运河水质、提升文旅产品发展环境,打造“雪堰、奔牛、孟河、杨桥、焦溪”等特色小镇,盘活沿线工业遗址遗存、创新旅游业态,提高文化旅游活化的现代科技含量与技术装备,体现“智慧运河”特质。 (七)无锡 运河特征: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大运河现代旅游发轫地。 空间结构:构建以“运河、太湖、长江”为依托的江河湖一体旅游融合发展格局,突出“二园、三带、十五点”。 文化特色: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清名桥、黄埠墩、吴桥、沿线工业遗址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梁祝传说、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锡剧、道教音乐、惠山庙会、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等系列专题博物馆群建设与智慧化展示,推进蓉运壹号、北仓门、N1955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沿运河特色创意产业带发展,促进运河沿线丝绸、精微绣、紫砂、泥人、美酒、美食等传统产业升级,加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与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互动,促进文旅产业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互联互通,开通清名桥历史街区水上游、惠山古镇乾隆下江南游特色游线,建设“惠山、荡口、长泾、徐霞客、梅村、湖滏、周新、南泉”等特色小镇,体现“甜美运河”特质。 (八)苏州 运河特征:运河水城,苏式生活。 空间结构:构建“运河、太湖、芜申运河、吴淞江、古城、古镇”江河湖城镇一体旅游融合发展整体格局,突出“三园、四带、十八点”。 文化特色:古城、古镇、园林、艺术、民俗、红色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盘门、宝带桥、山塘、平江、吴江古纤道、虎丘云岩寺塔、全晋会馆”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昆曲、吴歌、苏剧、江南丝竹、苏州评弹、虞山琴派、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端午节、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盘门、封门、阊门、拙政园、山塘”等五大历史文化片区职能管理、形成整体保护合力,严控古城沿河建设活动,扩展游憩公共空间,打造“运河十景”文化地标,开通以古城为原点、东上阳澄湖、南下吴江、西抵太湖、北达虎丘的水上游线、提升运河水上旅游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节庆、会展活动、推进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建设“同里、枫桥、盛泽、周庄、木渎、甪直、锦溪、光福、凤凰、沙溪、震泽、浏河、黎里、芦墟、平望、八坼、铜罗、松陵、西山”等特色小镇建设,体现“苏式运河”特质。 (九)南京 运河特征:春秋运河历史源头、明初运河中兴地、区域运河交汇点、得运河滋养,增运河荣光。 空间结构:构建“胥河、胭脂河、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老城南”河湖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整体格局,突出“三园、三带、十二点”。 文化特色:金陵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水工科技、漕运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固城遗址、下坝闸、矛东闸、天生桥、鲁阳五堰、投金濑沚、洪蓝埠、仓口”等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秦淮灯会、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陵琴派、东坝大马灯、龙吟车、打罗汉、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骆山大龙”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1865创意基地、固城遗址公园等,贯通固城湖与胥河游线、形成“胥河、固城湖、桠溪慢城、游子山、高淳老街”高淳文旅融合集聚区,依托下坝老船闸开发胥河过闸体验游、民俗风情游与运河河工研学游,依托东坝镇区、联动安徽郎溪县、共同打造胥河十里风光带,提升天生桥景区胭脂河、胥河文化体验元素,联动无想山、傅家边、形成溧水文旅融合集聚区,以故事化、情景化、数字化、体验化方式,打造“游百里秦淮河、读千年金陵史”秦淮河文化旅游带,加强夫子庙、老门东、栖霞山等景区的运河文化植入,建设“东坝、桠溪、固城、淳溪、江宁、东山、陶吴、淳化、湖熟、秣陵、汤山、洪蓝”等特色小镇,体现“中兴运河”特质。 (十)泰州 运河特征:古盐运河中枢、里下河门户。 空间结构:突出“二园、二带、十五点”。 文化特色:盐税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泰州学派。 发展导向:保护“古盐运河、州城遗址、税务桥、泰坝监掣署遗址、林则徐税务告示牌、泰来面粉厂、泰州城隍庙”等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泰州木雕、高港宫灯、姜堰面塑、泰兴藤编、兴化木船、泰州盆景等非遗传统工艺工作室、工坊,以茶馆、书场、传习所、艺术沙龙等形式,展演泰州古乐、淮剧、锡剧、泰兴花鼓、板桥道情等传统戏曲舞蹈等,打响梅兰芳名人文化以及泰州学派等文化品牌,传播传统艺术文化,推动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泰来面粉厂等文化创意综合体,通过“塑空间、融文化、串节点、纳城景”、提升凤城河文旅融合水平,建设古盐运河文化广场,推动泰州江苏盐税博物馆等增添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柴墟、溱潼、沙沟、黄桥、稻河”等特色小镇,彰显“古盐运河”特质。 (十一)南通 运河特征:古盐运河端点、现代民族工业发祥地。 空间结构:构建“盐运河、通扬运河、长江、黄海”江河海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整体格局,突出“二园、二带、十三点”。 文化特色: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盐文化、江海文化、民俗文化。 发展导向:保护“唐东海徐夫人墓碑、如东北坎宋代范公堤、南通群艺馆通州明代志道堂碑、南通城山路明代倭子坟、如东丰利镇将军宅、通州余西镇节孝坊、民国大咸盐栈、启东三甲板晒盐场、如东掘港镇国清寺、通州石港镇文天祥渡海亭、南通城山路明代曹顶墓、启东吕四镇清代慕仙楼、海安西场镇明代平倭冢碑、如东长沙镇清代避潮墩”等物质文化遗存,活化“童子戏、跳马伕、南通色织土布技艺、海门山歌、通派盆景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仿真绣、梅庵派古琴艺术、季德胜蛇药制药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海水煮盐、晒盐、运盐、管盐遗址,建设如皋场、海陵监、盐区抗倭、清草煎盐、盐业、盐政、盐垦等系列情境性小型盐文化主题博物馆群,依托十八里河口渡口、驿站、沉船、镇海关帝庙、唐东海徐夫人墓等古永兴盐场遗址遗存,建设十八里河古盐运河旅游区,形成“十八里河口—濠河—唐闸”三区联袂、大生马头、大达内河轮船公司、1895创意产业园有机互动的港闸文旅产业融合集聚区,建设“丁堰、栟茶、余东、余西、曲塘、石港、吕四、二甲、海安、白蒲”等特色小镇,体现“盐工运河”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