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

“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北川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全县工业经济在质效、结构、创新、融合、绿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各项任务总体完成良好。

一、工业经济稳步快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3.5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6.85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2.3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5.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的21.5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3.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由2015年的0.7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3亿元;实现利税由2015年的0.6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9亿元,实现经济规模和效益稳步快速增长。

表1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全部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

2015年

23.51

12.39

21.56

0.79

0.69

2016年

25.11

12.59

22.94

1.21

0.68

2017年

30.75

13.97

24.20

1.34

0.65

2018年

34.77

14.96

30.49

2.59

0.66

2019年

41.05

15.77

38.14

4.21

1.48

2020年

46.85

15.93

43.21

4.83

1.09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北川羌族自治县2015-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等四大重点产业产值达3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8.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9.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39%。通用航空产业成为全县工业的新亮点,以绿色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三、企业集群加速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企业实力明显提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的31户增加到2020年的57户;营业收入超1亿元企业由2015年的4户增加到2020年的1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5年的66户增加到2020年的20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015年的5户增加到2020年的15户,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企业集群。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90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8.28亿元;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户,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户,市级技术中心达到5个;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达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比重达22.53%。完成专利申报180件,取得专利授权22件,科技成果转化15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五、招大引强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县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9.37亿元。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力达矿业尾矿综合利用项目、1.5亿元的好山建材项目、1亿元的沃斯热交换器项目等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泛美航空大美科技城项目、2.6亿元的晟氏健康项目等相继建成,开创了北川亿级以上产业项目引进建设的新时代。

六、园区承载更加有力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已初步形成山东产业园、中国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通泉新材料产业园、永安智慧家居及物流产业园、擂鼓柳林(柯城—北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曲山应急产业园“一区多园”新格局。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标准厂房、道路管网、水电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创平台和企业孵化器日臻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园区承载更加有力,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十三五”时期,全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先进地区和市内先进区(市、县)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一、龙头骨干企业较少

全县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单体实力不强,全县年产值超过4亿的工业企业仅1户,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16户,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8.07%。龙头骨干企业较少,雁阵带头作用难以发挥,没有形成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优

全县传统产业比重大、链条短、附加值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产业主要依靠扩大产能提高企业效益;以魔芋、茶叶、腊肉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科技创新投入经费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有效高新企业较少,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5.79%,与城、游仙等中心城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产业数字化改造和应用不够,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有较大空间。

四、资源环境约束较多

工业发展空间狭小,用地指标有限,成为制约全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资金短缺、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园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要素配套相对不足,环境承载、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资源环境约束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一、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换道超车”新机遇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量子技术等成为最活跃的领域。新科技的加快成熟和产业转化,正在对世界各国的工业经济结构和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将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带来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这必将为北川发挥后发优势、创造工业经济新动能和实现“换道超车”提供新机遇。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相互促进新格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和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这必将有利于北川提升全县工业承接、辐射和服务能力,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工业经济,促进内外市场衔接,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国省市重大战略叠加创造新条件

“十四五”期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绵阳科技城新区、绵阳市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等省市重大战略进一步深化落实。这必将为北川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创造一系列政策、资金、项目等新条件。

四、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孕育新动能

随着工业领域信息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广泛使用,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日益成为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石。工业数字化改造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必将为北川进一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整体上看,北川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础良好、机遇难得,但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省市战略,久久为功、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北川“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部署,严格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县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最新要求,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城新区、绵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坚定实施“工业富县”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重点打造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现代工业体系,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夯实提升骨干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推动全县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全省民族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县,为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北川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和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努力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把握产业跨界融合趋势,重点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

三、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深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多组团”错位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升产业发展协同能力和产业链发展能级。

四、集聚集约,绿色发展

加快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绿色、安全、可持续工业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不断壮大,绿色制造成效明显,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成为主要特征,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现代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建设全省民族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县迈出重大步伐。

一、产业能级大幅跃升

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翻一翻,力争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以上,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力争达到10%以上,建成百亿元产业园区1个。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通用航空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一主特”产业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提质增效,“两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力争达到100户,其中10亿级企业达到1户,4-10亿级企业达到5户,1-4亿级企业达到2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户。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县工业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力争达到36%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量达到15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个以上。

五、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北川造”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亩均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300万元,亩均年税收收入力争突破10万元。

六、绿色制造成效明显

绿色节能减排新技术广泛推广,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创建,新增绿色工厂3家;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市下达目标。

表2  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产业能级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41.05

100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0.2

>9.5

预期性

3

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速

%

16.8

9

预期性

4

工业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

%

10.2

9

预期性

5

百亿元产业园区

/

1

预期性

结构

优化

6

“一主特”产业产值

亿元

/

60

预期性

7

“两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22.53

25

预期性

技术

创新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 入比重

%

0.48

1

预期性

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量

9

15

预期性

10

科技型中小企业

40

60

预期性

11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5

10

预期性

质量效益

12

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

11.18

高于全市水平

预期性

13

亩均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亩

/

300

预期性

14

亩均税收收入

万元/亩

/

10

预期性

企业

素质

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

57

100

预期性

16

销售收入10亿级以上企业数

0

1

预期性

17

销售收入4-10亿级以上企业数

1

5

预期性

18

销售收入1-4亿级以上企业数

12

20以上

预期性

19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 

15

20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2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

完成规定目标

完成规定目标

约束性

21

新增绿色工厂

1

3

预期性

展望2035年,“一主特”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拥有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附加值高、具有良好知名度美誉度的产品品牌,形成2-3个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全国民族地区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工业强县和全省民族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县目标。

第三章  产业布局

在巩固提升浙江广厦、国能通口河、启明星等电力能源产业和羌绣、羌酒、羌族服饰、羌族特色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工艺美术品加工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主导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构建以“一主特”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主导产业:通用航空

根据绵阳市工业规划和功能区定位,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装备领域,积极对接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建设绵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和“北川航空新城”。

一、通用航空装备制造

加强中航通飞、九洲集团、四川长虹、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科技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省航校、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等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合作,加快引进通用航空飞机整机装备、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航空运动装备、飞行模拟机研发和制造等项目。全力推动北京旋锤头无人机、顺丰鸟无人机、四川纵横无人机、重庆国飞等企业和项目落地,加快引进不同级别的固定翼和旋翼无人机研发与制造,突破无人机适航认证技术,完善无人机飞手培训、运营作业、托管维修等系列配套服务,逐步形成无人机整机研发、制造、试飞、销售、运营、保障产业链。

二、通用航空基础配套

积极对接川大智胜、威海广泰、四创电子、中信海直、海特高新等企业,加快发展通用航空通信、导航、供油、航管、航空保险、托管租赁等基础配套和无人机试飞、试验等产业。

三、应急装备制造

依托北川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县等品牌和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科研基地、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灾害研究中心、全国防灾减灾培训中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实验室、中京军融消防车、山东新来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国飞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力发展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应急救援工程装备及相关便携式设备、生命和物体探测装备、搜救救生设备、消防救援器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应急装备、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应急信誉信息感知、应急处置系统和解决方案等研发和制造。

四、节能环保装备

抢抓国家推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机遇,加快引入矿山综合开发利用装备制造、水处理、大气治理、餐厨垃圾、固废综合利用等先进环保装备生产企业,壮大沃斯、奥图环境等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

第二节  特色产业:绿色食品加工

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内大循环市场,着力延伸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产品附加值,做响“北川造”绿色食品加工品牌,建设以绿色、生态、优质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一、茶叶精深加工

以北川苔子茶品牌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茶、花茶、有机茶等精制茶叶。发挥羌山雀舌、禹露茶业等茶叶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质量,维护和提升北川茶叶的品牌。支持企业自主开发超微粉茶、袋泡茶、保健茶等新产品,加快发展茶饮品饮料,鼓励企业利用茶叶加工副产品废弃物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精制茶产业链。

二、魔芋精深加工

利用北川丰富的花魔芋资源优势,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食品研究院、四川魔芋研究会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魔芋产业的科技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依托安福魔芋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创新,研发魔芋食品和后续产品,加快开发魔芋胶、魔芋精粉、魔芋挂面、魔芋粉丝、魔芋膳食纤维冲剂、魔芋休闲即食食品、魔芋干燥剂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升魔芋精深加工综合效益。 

三、畜禽、蔬菜精深加工

依托羌山生物、禹珍实业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猪、高山蔬菜、食用菌、竹笋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广度和加工深度,重点发展北川老腊肉、高山蔬菜、食用菌、高山竹笋等农副土特产品,配套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仓储物流、农产品流通物流项目,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擦亮“北川产”、“北川造”绿色生态农副产品金字招牌。引进发酵、蒸馏、灌装、窖藏等智能化成套设备,提升马槽酒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提高马槽酒产品附加值,打造北川马槽酒原产地标志品牌。

第三节  其他产业

一、新材料

加快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中联水泥、四星水泥清洁生产,引进中铁、中建材等大型央企和成都建工等大型建筑企业,加快发展特种砂浆、商混水泥、装配式建筑构件等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碳酸钙系列新材料。坚持轻钙重钙并举,加大技术研发,依托永晖新材料、宏欣科技、玉海矿业等企业,开发普通轻质碳酸钙、超细碳酸钙、活性碳酸钙、纳米级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碳酸钙晶须以及普通重质碳酸钙、超细重质碳酸钙、活性重质碳酸钙,高档氧化钙(石灰)、专用氢氧化钙等新材料产品,向精细化、专用化、功能化、系列化碳酸钙产品延伸。开发粒径超细化、超纯化、表面改性及复合化、无机纳米和功能性碳酸钙粉体新材料产品,逐步形成碳酸钙系列新材料产业聚集。加快发展碳酸钙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重点发展塑料、高档涂料及各类密封胶为主的碳酸钙下游新材料产品,逐步形成碳酸钙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应用产业集聚。稳步发展其他新材料。依托天讯新材料、东辰磁材、瑞辉科技、蓝星玻璃、泰和新材料等企业,稳步发展电磁屏蔽材料及膜功能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汽轮机材料、特种玻璃、碳纤维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二、电子信息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外溢、绵阳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显示产品生产线项目和长虹战略搬迁等发展机遇,加快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链部分环节,通过延链、扩链,承接电子信息协同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配套产业。积极对接成都、重庆LCD、OLED、激光显示器件制造企业和绵阳长虹、京东方、惠科、旭虹光电、金达诺、艾萨斯等企业,壮大虹瑞科技、乐川科技等企业,重点承接显示终端产品、液晶模组、面板、盖板等关键配套产品。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配套产业。积极对接新型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网关等智能终端企业,重点引进超高清视频生产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终端设备、核心器件等关键环节的配套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配套产业。积极对接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重点引进高端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光电器件、半导体激光器、高端射频芯片等集成电路配套产业。

三、生物医药

紧抓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做大做强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形成中羌药材种植—加工—消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依托中羌医药技术创新,攻克一批中羌医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中羌医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及中成药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羌医药产品。加快发展生物提取物,充分发挥北川红豆杉、道地中羌药材、白芨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紫杉醇、黄酮粉等天然植物和黄连、厚朴、玄参等药材萃取提纯加工,积极开发下游抗癌药物、保健品、饮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生物医药及其衍生产品。 

第四章  空间布局

根据“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平台集中、资源集约、服务集成”的布局原则,按照北川空间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北川—山东产业园和中国科技城〈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为中心、以通泉组团、永安组团、擂鼓组团、永昌组团为支撑的“中心、多组团”空间布局新格局。

第一节  “一中心”

一、北川—山东产业园

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地理优势,着力推动园区清闲促建、腾笼换鸟、二次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通用航空、绿色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质效,打造北川现代工业的核心区和对口支援示范区。

规划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亿元。

二、通用航空产业园

加快完善通用航空机场、无人机试飞基地、机库、航管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用机场、航空飞行营地、无人机飞行测试基地、通用航空及应急产业孵化器能级,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和无人机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基础配套、应急装备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打造绵阳市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和“北川航空新城”。

首期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亿元。

第二节“多组团”

一、通泉组团

发展重点:依托通泉、永安、擂鼓、曲山等矿产资源,重点发展特种砂浆、商混水泥、装配式建筑构件等新型建材和碳酸钙新材料,构建特种砂浆—装配式建筑构件新型建材产业链和碳酸钙新材料全产业链,“全国两山实践示范区”和“全国绿色矿产标杆示范区”,争创省级重点特色园区。

园区规模:规划建设面积1.58平方公里,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

二、永安组团

发展重点:依托永安镇交通、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以水泥、装配式建筑、高端粉体、精品骨料为主的新型建材基地。按照园镇合一理念,加快建设永安现代物流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仓储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小镇。

园区规模:规划建设面积1.3平方公里,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亿元。

三、擂鼓组团

发展重点:充分依托中药材、竹木、茶叶等优势资源和柯城—北川东西部协作契机,重点发展以中羌医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碳酸钙新材料和羌绣、竹编、草编等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建成东西部协作示范基地。

园区规模:规划建设面积1.7平方公里,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亿元。

四、永昌组团

发展重点:以魔芋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构建魔芋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精深化—营销品牌化—配套集约化的健康食品产业链,促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形成工农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工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市级绿色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和省级健康食品产业园区。

园区规模:园区规模:规划建设面积120亩,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亿元。

第三节  其他工业后备发展区

利用北川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通过引进工业企业和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清理闲置低效土地、土地二次开发等措施,在条件较好的乡(镇)腾出工业发展环境容量和空间,作为全县工业发展后备区,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第五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提升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编制全县现代工业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策划一批“揭榜挂帅”创新项目,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的重点研发和重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对全县工业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领先标志性成果,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二、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实力

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承担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引导中小型企业聚焦专业技术细分领域研发创新。 

三、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提升通用航空、应急产业等孵化器能级,支持骨干企业、各类创新主体争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开辟多元化成果转化投入渠道,利用成果作价折算股份、许可他人使用、自行转化等手段,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聚焦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围绕五大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和科技服务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

第二节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一、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为牵引建强产业

按照产业发展“链长制”的要求,编制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全景图,加快引进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针对性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灵活给予企业开办、建设、土地、人才、融资等政策支持,招引其重点项目落地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北川特色、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逐步掌握产业链分工和高端要素配置的主动权,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二、以关键缺失和薄弱环节为重点补齐延长产业链

围绕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全景图,分析细分链条上北川的“空白缺失”和基础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采取存量企业延伸、增量企业补缺、区域协同互补等方式,补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环节,延长精深加工、二三产业融合等产业链,形成质效并进的先进制造能力。 

三、构建完善高效多元供应链

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替代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实施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行动,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提供配套。加强与成渝地区的供需对接,推动在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的配套协作,推动供应链就近化。围绕仓储、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快建设县域供应链枢纽和资源配置中心,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垂直融合服务与解决方案,构建面向全产业链服务的多级供应体系。

第三节  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一、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

加快工业园区和组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多功能路灯杆、综合管理、电梯等新型物联网模块化建设,开展非接触式物联网设施改造和推广,大力推动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组织重点企业两化融合专项服务活动,推动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围绕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等重点环节提升“互联网+”水平。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推进管理上云和业务上云,支持中小微企业使用云应用软件,开展基于云的移动化或互联网化应用,快速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围绕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应用需求,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适当引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工业机器人、数控智能装备、智能成套设备等智能装备及软件系统制造项目。引导企业开展现有装备适应性改造和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培育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示范车间和示范工厂。 

三、聚力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大力招引培育研发创新、工业设计、创业孵化、营销服务、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信息化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引导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创新试验、综合设计、高端会展、市场需求分析、技术专利转让和咨询、投融资咨询、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等专业化服务。重点聚焦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加快有条件的企业主辅分离,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市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发展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绿色食品加工充分挖掘文化、大禹文化、大爱文化等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厚植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第四节  加快企业梯次培育

一、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实施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采取“策”的方式,支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能级。到2025年,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级企业1户、4-10亿级企业5户、1-4亿级企业5户。

二、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通用航空和绿色食品加工“一主特”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实施“专精特新” 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动态完善“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录库,全面落实国、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储备、培育、扶持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分类分层申报“专精特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60户。

三、壮大规模企业群体

大力推进“转企、小升转股”,加强全县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全力推动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中小企业上规模发展。用好支持政策,建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搭建优良的中小企业创业载体,有效化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难题,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上发展。引导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快中小企业向产权多元、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

第五节  完善园区和组团功能配套

一、完善园区和组团基础设施

实施“园区提质”行动,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和组团对外交通、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铁路货运专线、龙翔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交通支撑系统。加快完善给水、电力、燃气、 污水、能源利用、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配套,着力布局以5G为核心的新型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

二、完善园区和组团服务配套

完善生产性服务配套,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通泉组团、永安组团、擂鼓组团、永昌组团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永安现代物流产业园,重点建设农产品冻库和县—乡(镇)两级冷链物流中心,配套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专业机构。完善生活性服务配套,加快建设覆盖园区的办公、商业、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共享食堂、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 15 分钟生活服务圈。

三、提升园区和组团发展能级

推进园区和组团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支持园区和组团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园区和组团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加快园区和组团改革创新,实现园区和组团产业能级再上台阶。到2025年,力争建成一个百亿产业园区,亩均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200万元,亩均税收收入力争突破6万元。

第六节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安全发展

一、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根据省、市、县碳排放峰行动方案,研究提出全县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及时清退低端低效和环境污染大的产能,支持全县工业园区和组团实施循环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组团。鼓励企业加快引入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推动企业和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到2025年,力争建成3家绿色工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产业、园区和组团“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工业园区和组团绿色发展水平考核和优质企业评选考核之中。依据综合评价结果,依法依规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扩大差别化价格实施行业范围,加大优质园区、组团和企业的激励力度,倒逼园区、组团和企业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到2025年,工业园区和组团亩均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300万元,亩均年税收收入力争突破10万元。

三、严格安全生产

全力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主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隐患排查机制和清单管理、动态更新、闭环整改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企业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抓到细处、做到深处、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发生有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企业防灾减灾、应急日常管理、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做好应急体制机制、人员、物资等保障,从源头上提高工业企业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水平。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工业强县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制定明确的规划实施推进方案,确保规划任务在预期时间内顺利完成。定期召开全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统筹工作会议,听取规划落实情况专题汇报,了解企业诉求,实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和企业实际问题。

第二节  完善要素保障

完善政策保障,严格按照国、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要求,出台符合北川实际的系列配套政策,引领全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完善资金保障进一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工业实体经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工业用地保障,统筹安排全县工业用地指标,逐步建立工业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和“以亩产论英雄”的供应新方式,严格工业用地转让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重大项目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羌山英才”计划和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加快引进符合全县工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及团队,加强与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培育壮大高水平技能人才和应用型职业人才队伍。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行“网上办、预约办、邮寄办” 等不见面、非接触式审批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企业“一件事”。持续推行容缺受理制、首问责任制,建立信用承诺制,在项目投资审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完善专线、 专窗、专网、专班、专员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打造“一线工作法”企业服务品牌。定期召开企业联络会议,加强与企业家信息沟通,及时解决企业问题,打造服务高效、管理规范、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营商环境。 

第四节  加强监督考核

科学设定全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考评指标体系,加强监督开核,将规划任务落实和完成情况纳入县级各部门、乡(镇)、园区和组团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总结评估,如遇情况变更,及时修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