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 文件 |
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 |
象发改〔2021〕35号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
关于印发《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及驻象垂直管理各单位:
现将《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
2021年8月18日
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象山县位于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是华东集“渔、港、湾、岛、滩”等海洋资源于一体最佳地区之一,渔业资源优越,渔业地位突出、渔业特色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渔业在国家、省、市占据重要地位。渔业是象山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县渔业产值106.4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产值的72.94%。“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渔业作为象山大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渔业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象山渔业也将面临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明确象山县“十四五”期间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结合象山渔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1、 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全方位发展,通过优化渔业产业布局,转变渔业生产方式,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渔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十三五”是我县渔业转型发展的五年,在渔业产业布局、空间优化、绿色发展、安全管控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宁波象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推动了象山渔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渔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59.04万吨,渔业总产值106.4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72.94%,比2015年增长27.26%,渔业经济综合产出达到230.16亿元。象山渔业位居全国前五、浙江省第二、宁波市第一位。
表1:“十三五”渔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十三五”规划 | 2020年 | 比“十二五”末增长(%) | 实际年均增长(%) | ||
渔业产值(亿元) | 83.61 | 68.00 | 106.40 | 27.26 | 4.94 | ||
其中:近海捕捞产值(亿元) | 62.92 | 40.00 | 69.21 | 10.00 | 1.92 | ||
远洋渔业产值(亿元) | 2.89 | 3.00 | 9.17 | 217.30 | 25.98 | ||
水产养殖产值(亿元) | 17.80 | 25.00 | 27.34 | 53.60 | 8.96 | ||
水产品总量(万吨) | 59.12 | 62.00 | 59.07 | -0.08 | -0.02 | ||
其中:近海捕捞产量(万吨) | 44.79 | 44.00 | 34.47 | -23.04 | -5.10 | ||
远洋渔业产量(万吨) | 2.06 | 4.00 | 7.96 | 286.41 | 31.04 | ||
水产养殖产量(万吨) | 12.27 | 14.00 | 16.44 | 33.99 | 6.03 | ||
水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 36.19 | 38.00 | 39.88 | 10.20 | 1.96 | ||
水产品加工量(万吨) | 36.58 | — | 39.33 | 7.52 | 1.46 | ||
水产品交易产值(亿元) | 47.73 | — | 76.00 | 59.23 | 9.75 | ||
休闲渔业产值(亿元) | 0.44 | 1.00 | 0.87 | 97.73 | 14.61 | ||
水产养殖面积(万亩) | 20.45 | 20.00 | 19.00 | -7.09 | -1.46 | ||
全县机动渔船数量(艘) | 3810 | — | 3204 | -15.91 | -3.41 | ||
渔民人均收入(万元) | 2.75 | 3.95 | 4.95 | 80.00 | 12.47 | ||
2.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有效推进。编制颁布象山渔业史上第一个多规融合的《象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划定重要养殖水域滩涂和三色图(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规划区域总面积225244.26公顷,其中禁养区21750.05公顷、限养区195963.4公顷、养殖区7530.81公顷;出台《关于进一步管控我县养殖水域滩涂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和规范水产养殖管理的意见》,推进水产养殖有序规范发展。大力推广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浅海鱼贝藻碳汇养殖等生态高效模式,建成大塘港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西沪港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大塘港南美白对虾、三门湾海水养殖市级绿色发展示范区。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个、省级绿色科技示范基地40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8个、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场8个,海淡水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有序推进。
3.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渔业科技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领域,与浙江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实施“海水虾蟹产业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小黄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重点课题50余项,累计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1个、市级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认定国审品种(大黄鱼“甬岱1号”)1个,引进东海银鲳、虎斑乌贼、“万里红”文蛤等水产新品种20余个,其中蓝点马鲛鱼、东海银鲳、虎斑乌贼、小黄鱼等4个水产品种苗种繁育填补了国内空白,岱衢族大黄鱼、罗氏沼虾、缢蛏、沙蛤等苗种实现产业化。建成渔船进出港雷达识别系统等“一库五系统”的智慧渔港综合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渔业船舶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4.渔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果。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2020年远洋渔业产量7.96万吨、产值9.17亿元,分别年均增长31.04%和25.98%。2017年12月成功争取并获批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极地项目(“甬利”号),出台《象山县远洋渔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出台《象山县远洋捕捞南极磷虾股权投资方案》,基金规模1亿元。我县远洋渔船数量从2015年的7艘增长到2020年的17 艘,渔船功率从 2015 年的12246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22137千瓦,有效拓展了西北太平洋公海、东南太平洋公海、西南大西洋公海等远洋渔业作业区域。
5.渔业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优化产业布局、调结构、强基础、重科技,渔业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渔船安全秩序向好。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建成鹤浦和石浦番西国家一级渔港以及小型渔港10个,建成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的渔船避风锚地1个,实施标准池塘改造2.3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近1.57亿元,推进渔船互助保险和创新梭子蟹、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紫菜、罗氏沼虾气象指数保险。通过树标准、建机制、强监管,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水产品检测合格率99.3%以上。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象山海洋资源丰富,是华东集“渔、港、湾、岛、滩”等海洋资源于一体的最佳地区之一。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实施不断推进,抓住建设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国家级象山渔港经济区机遇,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围绕县委“聚力一二五,奋力上台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渔港经济,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绿色渔业转型升级,以绿色渔业发展推动产业兴旺,以渔业增效带动渔(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既为新时代渔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现代渔业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为“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新动力。随着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渔业各领域改革也将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深入推进,同时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被广泛应用,更广范围的行业变革、产业变革也在加快推进。“两山”发展理念的引领推动作用将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2.面临的挑战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剧。“船多鱼少”、近海捕捞资源承载力和捕捞强度矛盾还未消除,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大大压缩了水产养殖的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对友好型渔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渔业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渔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单体规模总体偏小、散,近海捕捞还停留在股份制模式的群众性的海洋渔业,仍过多依赖于资源的消耗,组织化程度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脆弱。水产养殖面广量大散户多,基地化覆盖率较低,水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是当前及今后渔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渔业全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从船头到市场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规范;受制于土地瓶颈和资金等主要因素,一二三产融合、休闲渔业转型发展慢;渔港建设、口岸开放、远洋渔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亟需进行新一轮投入,打通“肠梗阻”,助推渔业全产业链条建设。
新型渔民后继乏力。本地老一辈捕捞渔民越来越多退出,渔民不想让下一代从事渔业,造成外来人口加入而本地渔民却成为“失海渔民”,渔民素质偏低、流动性大,对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安全生产不利。
海产品产地市场功能滞后。象山中国水产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历史源远,曾经是华东三省一市的水产品集散地,曾被世行官员誉为“亚洲第一大水产交易市场”,但中国水产城从建成至今20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仅充当一个渔货上下“装卸场地”的作用,面临交易模式陈旧、市场功能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低、集散功能下降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地优势集聚,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跟不上渔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县新使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渔业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和宁波市“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
(%1) 基本原则
1.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贯彻执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引导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养殖新模式,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大力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三产”融合,提高海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保障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
2.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产业发展模式,由注重资源利用转移到更加注重资源生态保护,达到以渔改水、以渔洁水的目的。倡导节地、节能等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方式,规范养殖和指导科学用药,实施“肥药两制”改革试点行动,科学有序地利用好渔业资源,推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渔业发展由资源要素、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完善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以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养殖方式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为支撑,推进渔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不断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
4.坚持消费引领,增强发展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顺应水产品绿色消费、鲜活消费、高端产品消费等新消费业态,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海产品消费升级引领渔业产业升级,加大海产品品牌消费宣传,挖掘和创造水产品需求潜力,研发推广受消费者欢迎的精深加工产品,提升冷链、物流、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和数字化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5.坚持双循环战略,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发挥渔业内需优势,加快推进“双轮驱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高水产品供给对国内需求的适配度,同时拓宽水产品国际销售渠道,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在渔业资源养护、海产品加工、流通仓储、冷链物流、海产品鲜活保鲜等先进做法,深化渔业领域资金、技术、标准、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在石浦港一类口岸开放基础上,做强远洋渔业和后勤保障基地建设。
6.坚持依法治渔,提高治理能力。加强普法宣传、提升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现代化渔政管理体制,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依法兴渔;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渔政监督、执法监管、镇乡(街道)、基层村(站)四级服务体系,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多元化的渔政纠纷解决机制,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总体目标
以绿色渔业、数字渔业、安全渔业为抓手,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渔业组织化,拉长渔业产业链,加快建设象山渔港经济区,构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增收渠道不断延伸、生态环境不断优美”的渔业发展新格局,将象山建设成为浙江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到2025年,全县渔业综合水平稳居全国前五,渔业综合经济产出突破260亿元,渔业总产值实现125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
完成二项创建:
——创建全国渔港经济示范样板区
——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打造三条产业链:
——打造10亿元的黄鱼全产业链
——打造30亿元的梭子蟹全产业链
——打造100亿元的海洋捕捞产业链
建设五大基地:
——建设长三角水产种业基地
——建设长三角海产品综合集散基地,成为海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建设全省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宁波市远洋渔业基地
——建设宁波市数字渔业示范基地
表2 :“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渔业总产量(万吨) | 59.07 | 68 |
渔业总产值(亿元) | 106.40 | 125 |
渔民人均收入(万元) | 4.95 | 6 |
远洋渔船履约率(%) | 90 | 95 |
海上大中型渔船宽带覆盖率(%) | 10 | 90 |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尾水处理率(%) | 30 | 100 |
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个) | 20 | 40 |
建设数字渔场(个) | 2 | 10 |
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 | ≥98 | ≥98 |
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数量(亿单位) | 1.2 | 1.5 |
三、重点区域布局
根据《象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宁波市象山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18-2025)》,2020年象山县海淡水养殖面积为12566.7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为112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1366.7公顷。鉴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发展要求,象山县淡水养殖发展空间较小(2019年对大塘港定塘片淡水池塘已退养),可适宜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拓展淡水养殖空间。滩涂主要以贝类苗种培育为主,滩涂养殖空间实施区块化布局。
港湾内海水网箱养殖空间应控制,适宜向-10米等深线发展抗风浪网箱养殖。浅海适宜发展紫菜、海带、浒苔等大型海藻养殖,深海养殖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加强远洋渔业产业链打造及后勤综合补给基地谋划和布局。重点打造和布局水产品加工产业。
结合象山县区域产业基础、发展功能定位、比较优势要素,围绕绿色渔业发展,通过科学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发展重点,着力打造“五区一带”。
图1.重点区域布局规划图
(一)北部低碳绿色健康养殖区
该区包括象山港沿岸及西沪港区域,主要包括黄避岙乡、西周镇、墙头镇、涂茨镇、贤庠镇、大徐镇,主要发展海水鱼、贝、虾蟹种苗产业、浅海鱼贝藻碳汇渔业、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淡水池塘生态养殖,规范浅海滩涂养殖行为,推进连片海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黄避岙乡重点打造海水鱼类种制平台、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和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基地;西周镇重点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和浅海贝类养殖;涂茨镇重点建设宁波市水产种业园区、培育以乌贼等特色品种育种中心和发展浅海藻类养殖;墙头镇重点发展大棚设施养殖和浅海贝类养殖;贤庠镇重点打造罗氏沼虾种制平台。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不得新增投饵养殖行为;西沪港属于半封闭性港湾,开展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整顿浅海滩涂用药行为,原则上港内不得新发展水产育苗企业。
图2.北部低碳绿色健康养殖区规划图
表3:北部低碳绿色健康养殖区现状和“十四五”规划(单位:公顷)
规划 区域 | 相关 乡镇 | 养殖现状 | “十四五”规划 | |||
海水 池塘 | 淡水 池塘 | 滩涂 养殖 | 浅海 养殖 | |||
黄避岙乡 | 288.83 | 34.21 | 56.31 | 181.24 | 浅海网箱养殖面积缩减20%。 | |
墙头镇 | 124.00 | / | 120.00 | 461.73 | 规范浅海、滩涂养殖。 | |
西周镇 | 436.16 | 245.61 | 22.91 | 190.00 | 养殖面积趋于饱和,需控制马鲛鱼保护区实验区内的牡蛎养殖规模。 | |
贤庠镇 | 346.00 | 77.92 | 18.00 | / | 需控制马鲛鱼保护区实验区内的浅海、滩涂养殖规模。 | |
涂茨镇 | 30.0 | 10.0 | 6.6 | 200 | ||
大徐镇 | / | 23.30 | 2.00 | / | 控制淡水养殖规模。 | |
合 计 | 1224.99 | 391.04 | 225.82 | 1032.97 | / |
(二)中部生态健康养殖区
该区主要包括泗洲头镇、茅洋乡、新桥镇以及石浦镇、晓塘乡、定塘镇部分区域,主要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淡水池塘生态养殖以及虾、贝种苗产业,规范滩涂养殖行为,推进连片海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泗洲头镇重点打造贝类种质平台(泥蚶、文蛤等)、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新桥镇重点发展缢蛏、对虾等苗种产业、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和淡水大棚养殖;茅洋乡重点发展小水体对虾精养模式;石浦镇重点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淡水池塘生态养殖和海水网箱绿色生态养殖,开展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晓塘乡重点发展淡水池塘生态养殖。岳井洋海域属于半封闭性港湾,大塘港水库为水源二级保护地,整顿浅海滩涂用药行为,原则上岳井洋(大塘港沿岸)沿岸不得新发展水产育苗企业。
图3.中部生态健康养殖区规划图
表4:中部生态健康养殖区现状和“十四五”规划(单位:公顷)
规划 区域 | 相关 乡镇 | 养殖现状 | “十四五”规划 | |||
海水 池塘 | 滩涂 养殖 | 浅海 养殖 | 淡水 池塘 | |||
泗洲头镇 | 460.29 | 75.06 | / | / | 做强甬盛贝类种业,推进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及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 |
新桥镇 | 343.67 | 368.00 | 60.00 | 373.00 | 崇堍港避风锚地网箱养殖逐步退出,控制牡蛎养殖密度。做强海的、海发等贝类育苗,推进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及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逐步降低淡水养殖。 | |
茅洋乡 | 49.58 | 53.00 | / | / | 做强海水对虾大棚养殖。 | |
定塘镇 | 193.00 | / | 15.00 | / | 适当发展浅海贝藻养殖,推进海水池塘尾水治理。 | |
晓塘乡 | 48.00 | / | 15.00 | 28.00 | 逐步降低淡水养殖,控制浅海网箱养殖规模。 | |
石浦镇 | 214.05 | / | 284.00 | 235.24 | 金星片逐步降低淡水养殖密度,石浦港内逐步退出养殖功能。 | |
合 计 | 1308.59 | 496.06 | 374.00 | 636.24 | / |
(三)南部海岛生态健康养殖区
该区主要包括鹤浦镇、高塘岛乡,主要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海水网箱生态养殖、坛紫菜种苗、栽培及加工全产业链,规划并推进浙台高塘黄湾塘区块现代渔业产业园,规范浅海滩涂养殖行为,推进连片海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三门湾海域属于开发性水域,鹤浦、高塘岛在养殖规划范围内,可新发展水产育苗产业。
图4.南部生态养殖示范区规划图
表5:南部海岛生态养殖示范区现状和“十四五”规划(单位:公顷)
规划 区域 | 相关乡镇 | 养殖现状 | “十四五”规划 | |||
海水 池塘 | 淡水 池塘 | 滩涂 养殖 | 浅海 养殖 | |||
高塘岛乡 | 457.00 | 110.48 | 206.00 | 400.00 | 打造生态养殖小区,适宜发展大型海藻养殖,推进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 | |
鹤浦镇 | 544.95 | 72.50 | 210.00 | 900.00 | 打造生态养殖小区,适宜发展大型海藻养殖,推进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可建养殖产品交易市场。 | |
合计 | 1001.95 | 182.98 | 416.00 | 1300.00 | / |
(四)深远海养殖拓展区
该区主要包括渔山列岛10.5平方公里的-20米以上等深线深水海域,拓展深水养殖区域以满足养殖发展空间需求。重点引进大型抗风浪网箱、围网养殖、工程渔船、超大型智能养殖平台等养殖模式,筛选适宜开放海域养殖鱼类品种,实施新品种、多品种混养,开发离岸深水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构建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产能,打造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图5.深远海养殖拓展区规划图
(五)象山渔港经济区
象山渔港经济区以石浦港(石浦镇、鹤浦镇、高塘岛乡、晓塘乡等为主的“两镇两乡”)为核心,辐射全县18个镇乡(街道)及40余个大小渔港,规划陆域面积340平方公里。渔港经济区将以渔港为承载空间和协同发展纽带,通过实施一批渔港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渔政管理,完善海洋渔业经济体系,创新现代渔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产业,牵引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谋划港城联动,落实渔村振兴,打造“港-产-城-域”四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象山渔港经济区重点打造“一核一带六区二基地”,到2025年渔港经济区建设将完成渔港建设、产业优化、空间重组三大目标任务,渔港经济总产出达到300亿元。
图6.象山渔港经济区规划图
(六)休闲渔业产业带
休闲渔业产业带主要分布为环象山半岛海岸线区域,重点包括象山港、西沪港、蟹钳港、崇堍港、石浦港、三门湾及大目洋港内、海岛、海域及部分涉渔的陆域,重点发展体验式休闲海钓、远海钓、观光、民宿、渔家乐、渔事体验、渔文化展示科普基地、海产品现场交易餐饮、渔旅综合体等,健全休闲渔业产业链,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休闲渔业样板区。
表6:休闲渔船发展规划(单位:艘)
休闲渔船建设 | 相关区域 | 休闲海钓 | 休闲捕捞 | 小计 | ||
外海 | 近海 | 小计 | ||||
环象山港 | / | 18 | 18 | 20 | 38 | |
环石浦港 | / | 35 | 35 | 40 | 75 | |
蟹钳港 | / | 17 | 17 | 20 | 37 | |
东经122°30′-127°30′至北纬27°-32°远海捕捞区 | 30 | / | 30 | / | 30 | |
合计 | 180 |
图7.休闲渔业产业带规划图
其它区域:主要涉及象山东部海域。爵溪街道逐步退出养殖功能;在未开发以前,丹东街道、丹西街道、东陈乡和新桥、石浦两个镇的东部浅海滩涂可发展贝藻养殖。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加快建设象山渔港经济区
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象山渔港经济区建设,以现有渔港改扩建为主线,以提升避风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核心,完善数字渔港系统、避风锚地、渔港配套设施等建设,推进渔港监控、渔政执法等升级改造,提升渔港经济区设施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渔船消防救生设施设备、海洋宽带设备、渔船防污染等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加强休闲渔业配套设施建设,改建升级休闲渔业船舶码头。提升石浦港对渔业资源的集散能力,一是强化海产产地市场,推进中国水产城经营体制改革,加快综合性市场打造,开设旅游团队销售服务窗口,建设集鲜、活、冻、干水产品交易和水产品精品市场。二是推动产地市场数字化建设,以渔获物产品、数据、溯源为核心,构建基于进销+供应管理+线上交易+市场管理的中国水产城交易服务资源平台,编制中国水产城价格指数,健全渔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连接渔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资讯和优质资本,壮大产地市场交易。三是在石浦口岸开放的基础上,谋划建设远洋渔业专用码头和远洋渔业综合性基地,推进“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造,推动磷虾相关产业落户落地和建设。四是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结合中国水产城大数据平台,统筹渔船海上捕捞、渔运船返港、渔获物市场交易、冷链物流等数据,配套接入冷链物流和线上商城,打破传统销售运输模式,并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培育冷链行业龙头企业。
具体目标:1)争取象山渔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区; 2)建成基于进销+供应管理+线上交易+市场管理的交易服务资源整合平台;3)谋划长三角海产品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建成石浦旅游电商水产精品市场。 |
(二)打造种苗发展新引擎,建成现代种业新高地
科学规划水产种业发展布局,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黄避岙、西周、贤庠等乡镇,原则上不得新发展水产育苗场。岳井洋是避风锚地且属于半封闭性港湾区域,涉及泗洲头、茅洋、新桥3个乡镇,不得新发展水产育苗场。大塘港水库属于二级水源保护区,涉及新桥、定塘、晓塘3个乡镇,大塘港水库沿岸不得新发展水产育苗场。象山东部的涂茨、东陈、新桥及石浦东部、海岛(鹤浦、高塘岛)等开放性区域,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水产育苗拓展区域。
推进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扶持企业开展水产原良种亲本更新与保种选育、种质提纯,不断拓展新品种选、培育,建立健全国家、省、市级水产原良种场体系,做优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做精省级良种场,提升原种保种能力,扶持做大做强大(小)黄鱼、梭子蟹、对虾(育苗、淡化)等主导品种苗种产业。
搭建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宁波大学等国内水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海洋研究院和科研示范基地。扶持水产种业做大做强,培育乌贼、罗氏沼虾等特色品种育苗企业做精,开展育苗场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水鱼类、贝类水产种业强县。
具体目标:1)水产种业产值达3亿元以上;2)国家、省、市等三级水产原良种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创建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1个;3)引进水产新品种10个以上。 |
(三)做深生态高效养殖,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推广多营养层级养殖、抗风浪网箱养殖、浅海贝藻立体养殖等新模式,创建一批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科学推进养殖尾水治理,谋划打造一批生态绿色养殖小区。
推进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提升,结合乡村产业振兴、绿色环保的要求,在削减网箱20%的基础上改造成新型环保材料网箱,打造全省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基地。在养殖用海确权基础上,深化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稳步推进-20米等深线以上海域养殖开发,研发探索抗风浪网箱养殖、抗洋流网箱养殖和大型可移动平台“养殖工船”等深海养殖模式。
发展新型设施渔业,探索智能化养殖新方式,推进节能新型大棚养殖、陆基小池精养等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实现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做强四大主导产业链,启动虾蟹科技小院建设,推动虾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强梭子蟹、大黄鱼、坛紫菜、南美白对虾全产业链。
具体目标:1)打造全省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基地;2)梭子蟹全产业链30亿元,黄鱼产业链10亿元;3)建成虾蟹科技小院;4)规模养殖场尾水治理全覆盖。 |
(四)加快渔业标准建设,推动数字渔业发展
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加强水产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动物疫病防控等标准体系研究,推进按标生产工作,大黄鱼等主导品种“一品一标一模式图”全覆盖。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指导规模以上养殖主体“三项记录”全覆盖。
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开展水产主养品种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普查和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全面推行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梭子蟹、大黄鱼等水产品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建立健全水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溯源系统、加快渔业数字化改革,加快物联网+信息化技术装备和5G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构建渔业经营主体、特色水产品等大数据资源库,推进数字养殖场、智慧渔港、渔船精密智控等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渔船风险识别、渔船应急救助、决策智能化;加快水产城市场数字化工程改造,加快水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
具体目标:1)水产养殖标准化率达到65%以上,“一品一标一模式图”达到全覆盖;2)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渔港”数字管理系统;3)建设“数字养殖场”10家,打造宁波市数字渔业示范基地。 |
(五)做精水产品深加工,构建渔业全产业链
加快水产品加工园区产业集聚,以构建渔业全产业链去谋划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规划提升,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引领作用,引导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搬迁、集聚发展,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转型。
拓展初、精、深加工链条,积极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和培育具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休闲海产品,打造象山风味海产品制造基地,延伸附加值。探索海上冷冻加工运输船建设、海上快速冻结技术研发,提高渔获物的鲜度、质量和效益,提升商品率。加快孵化平台整合和产业人才培育,推进海创园、县科创中心等涉渔(海洋生物)孵化平台整合,规划建设实体化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海洋生物人才引进和培育,引导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和人才集聚。
加强品牌强渔战略实施,充分挖掘象山海洋渔文化底蕴,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培植和管理,重点打造“象山梭子蟹”、“象山海鲜”区域公用品牌和“象山大黄鱼”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注册自主商标,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的“母子品牌”运营模式,推广品牌防伪码应用和认证销售。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对接超市,用好农博会、中国开渔节、海鲜节等平台和活动,进一步扩大“象山海鲜”区域品牌影响力。
具体目标:1)建设象山水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2)开发旅游系列休闲海产食品,加快海洋生物研发,培育市级知名水产品牌10个,新增象山水产品绿色认证10个;3)新增具有象山海产品地理产业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注册认证,注册“象山小黄鱼”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六)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拓展休闲渔业空间,适当放宽休闲渔船捕捞范围,鼓励、引导老旧捕捞渔船改造成高质量休闲海钓渔船,五年规划发展休闲捕捞、休闲海钓渔船180艘,做大休闲渔船旅游业。丰富休闲旅游业态,探索“渔旅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陆域休闲渔业基地,结合养殖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重点发展集体验、科普、观赏、垂钓、品尝(餐饮)、民宿等功能的养殖休闲渔业和都市渔业,谋划一批以渔事活动为依托,以赶海、挖捕、品尝为特色的体验式休闲渔业项目,打造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都市休闲渔业旅游网红“打卡地”,培育休闲渔业基地2-3家,科普基地2-3家;建设美丽新渔村,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新渔村”。
具体目标:1)规范发展休闲捕捞、休闲海钓渔船,做大休闲渔船旅游业;2)培育休闲渔业基地2-3家,科普基地2-3家。 |
(七)推进现代渔政管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健全现代化渔政管理,建立健全渔政监督和执法监管体系,强化渔政、渔港、渔船、渔民、渔获物监管,科学实施渔获物定点上岸制度,实现依港管船管人管渔货物。加强作业生产、渔场、产卵保护区、禁渔区执法监管,强化“一打三整治”和伏季休渔专项执法,严格整治违规渔具渔网、“三无渔船”,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建立健全渔政与海警、公安等相关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和海上安全协同监管机制。
科学实施增殖放流,根据自然海区特性,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地方重要经济水产种群,强化重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评估,科学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后续监测评估。
具体目标:1)渔政监管职责进一步强化,打造“蓝色渔政”铁军;2)建立健全渔政执法协作机制和海上安全协同监管机制;3)渔业增殖放流累计5亿单位以上;4)科学探索渔获物定点上岸制度。 |
五、重点工程
为保障渔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十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其中实施类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33.2亿元,谋划类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92.7亿元,合计总投资125.9亿元。(详见附表)
(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工程
实施目标:提升水产养殖基础设施,提升设施养殖水平,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按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广“五大行动”要求,大力推进水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构建现代化水产育种技术体系,推广绿色生态养殖及养殖尾水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内容:
1)在西沪港、三门湾开展网箱绿色改造,建成全省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基地;2)打造长三角水产种业基地,创建岱衢族大黄鱼国家级良种场,争取泥蚶、黑鲷等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项目,争创乌贼、罗氏沼虾两家省级良种场,水产良种覆盖率80%以上;3)年产4000吨北欧鲑鱼陆基养殖基地;4)规模养殖场尾水治理全覆盖;5)探索建设超大渔业养殖平台系统和智能设施系统试点。 |
(二)捕捞产业链拉长工程
实施目标:优化和调整近海捕捞结构,提升渔船安全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创新渔船公司化经营体制,推进减船转产,延伸捕捞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重点内容:
1)探索建立“企业+渔船+公司的联合体3家,推进“汇舟渔业公司”模式推广;2)壮大洋地运销船队伍,重溯捕捞渔业管理体制;3)实施海产品冷链工程,引导渔船开展渔获物分级分拣,推广渔船配套超低温冰柜等冷藏设施500艘。 |
(三)远洋渔业拓展工程
实施目标:稳步发展远洋渔业,谋划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拓展极地渔业,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推进远洋渔业配套基地建设,增加产业发展新动能,谋划宁波市(石浦港)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提升石浦港国内外渔业资源的集散利用水平和能力。
重点内容:
1)建成“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冷藏运输船1艘、升级改造7艘远洋渔船装备,推动磷虾相关产业落户;2)在石浦一类口岸开放前提下,谋划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
(四)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实施目标: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生物(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水产品加工强县。
重点内容:
1)推进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开发、研制,开发鲜活、冰鲜等水产海洋旅游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水产品全链条;2)实施南极磷虾后续海洋生物开发项目,谋划南极磷虾全产业链。 |
(五)产地市场转型工程
实施目标:加快中国水产城体制改革,拓展市场功能,推进海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海产品流通和交易集聚能力,打造象山海鲜综合集散基地。
重点内容:
1)推进中国水产城转型建设,实行企业化实体经营,引进10家以上电子商务公司进驻发展,将水产城建设成为集“鲜活海鲜、干货海鲜、餐饮加工、电子商务、物流运输”为一体的象山海产品产地市场;2)推进国际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新建冷库库容6万立方、海产品分拣加工车间,打造集仓储、物流、加工分拣、品控及商务服务于一体的海产品冷链物流区域中心;3)建设现代海产品流通业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构建C2C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模式。 |
(六)数字渔业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将“数字渔业”作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物联网、互联网为依托,开展渔船渔港精密智控典型应用,建设数字渔业,打造渔船渔港综合治理的“象山样板”,成为宁波市数字渔业示范基地。
重点内容:
1)开展数字渔场建设,综合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自动增氧、饵料精准投放、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设施装备,建成“数字渔场(养殖场)”10家;2)推动浙(甬)农码应用;3)开展渔船渔港精密智控典型应用,建成集渔船进出港雷达识别、渔船动态管理、渔船进出港报告、港岸船一体化视频监控、海上局域网等五大系统为一体的“智慧渔港”管理平台。 |
(七)渔业科技展翅工程
实施目标:联合国内外涉海涉渔的大专院校(所),加大渔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投入,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全县渔业科技水平贡献率达到75%以上。
重点内容:
1)实施渔业科技重大专项2-3个:a.海水池塘虾蟹贝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海水池塘结构调整、养殖品种调整、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环境调整等)、b.海水养殖主导品种种质提纯复壮开发与产业化、c.对虾小池精养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2)筹建科研院校实验基地1个,建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10个;3)培育县级农民(水产)乡土专家10名以上。 |
(八)渔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
实施目标:加强海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做强“象山梭子蟹”、“象山海鲜”区域公用品牌,调查象山县渔业资源,谋划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健全协会品牌运行机制和品牌使用机制,“象山梭子蟹”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到30亿元。
重点内容:
1)实施“象山海鲜”品牌培育富民工程,创建市级以上知名水产品牌10个。做大做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争创“象山小黄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 2)新增象山水产品绿色认证10个; 3)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与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使用标准,筛选优质象山海产品,实现品牌认证销售。 |
(九)休闲渔业培育工程
实施目标: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产业优势,提升和弘扬渔文化,重点发展以休闲体验式捕捞、休闲海钓、渔事体验、休闲渔旅综合体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模式,增加休闲渔业对渔业的贡献率。
重点内容:
1)重点发展环象山港、环石浦港、蟹钳港等三大区域,规划发展休闲渔船180艘,重点发展休闲海钓等为主的集海上观光、旅游、体验、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模式;2)结合养殖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重点发展集体验、科普、观光、垂钓、品尝(餐饮)、民宿等功能的养殖休闲渔业和都市渔业。培育休闲渔业基地3-5家,科普基地2-3家。 |
(十)渔政渔港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目标:完善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渔政渔港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示范区试点。
重点内容:
1)开展石浦中心渔港综合保障基地、鹤浦一级渔港升级扩建、高塘林门一级渔港建设、爵溪渔港升级改造、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改扩建等一批渔港建设项目,升级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避风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现代渔港建设,保障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交易、休闲渔业等渔区二、三产业发展;2)建设现代渔政管理中心和渔政执法码头以及执法装备,提升海洋渔业执法能力。 |
六、现代渔业产业链招商重点
为推进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顺利推进,打好渔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强化渔业产业链招商引资和产业链项目谋划建设工作。结合象山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定位和特点、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加强社会资金参与,鼓励金融创新投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多元投资新机制和投融资新格局。
深入实施现代渔业产业链招商行动,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将营商环境的“软实力”转化成渔业经济发展的“硬动力”。拟通过“精准招商”模式对现代渔业产业链中水产种业、设施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休闲渔业等主要环节进行招商,延长产业链长度、增加产业链宽度、提升产业链强度,充分发挥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和辐射力。针对主导产业链,围绕加快推进现代渔业智能化水平、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加快建设水产品流通贸易市场等方面谋划重点招商项目。全力攻克资源、资金等要素保障难题,加大扶持力度,让产业链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形成渔业产业链良性发展新态势。加快强链、补链、畅链、护链,大力优化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奋力打造创新型、融合型、开放型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现代渔业产业链建设。谋划包装产业链各环节招商项目共6个,计划总投资92.4亿元。
(一)水产种业招商项目
项目名称:宁波市水产种业园。
总投资:3.6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区域面积638亩,性质为建设用海,外为高标准塘坝,目前已完成园区内部道路、沟渠、蓄水池、桥涵等基地设施建设。计划在区块内建设年育苗能力80亿单位以上的现代水产种业基地。
项目选址:涂茨镇毛湾村。
(二)设施养殖招商项目
项目名称:渔山智能化深远海养殖项目。
总投资:2.5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拓展深远海海洋资源,计划在渔山列岛周边建设抗风浪智能型网箱,以及超大渔业养殖平台系统和深水养殖智能设施系统。
项目选址:渔山列岛海域。
(三)远洋渔业招商项目
项目名称:宁波市远洋渔业基地项目。
总投资:8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在石浦一类口岸开放的基础上,谋划建设宁波市(石浦港)远洋渔业基地,主要内容为基地码头、岸线、道路、冷冻仓储、办公用房等基础性设施以及配套海关、边检、海事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打造集远洋水产装卸、物资补给、冷链中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远洋渔业综合基地。
项目选址:鹤浦镇盘基塘。
(四)水产加工招商项目
项目名称:南极磷虾后续海洋生物开发项目。
总投资:8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建设南极磷虾海洋生物基地,重点发展南极磷虾油、磷虾精品饲料等深海多样化功能性食品,打造先进的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项目选址:环石浦港区域。
(五)水产品冷链物流招商项目
1.项目名称:象山国际供应链基地建设项目。
总投资:70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立足宁波,辐射长三角,打造全球生鲜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规划用地4000亩,一期2000亩。
项目选址:石浦镇打鼓峙。
2.项目名称:石浦水产旅游、电商精品市场建设项目。
总投资:0.4亿元。
项目主要内容:规划占地面积166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12平方米,包括电商市场、精品市场、超低温冷藏库、恒温车间等,并布置运输及机电设备、冷链系统设备、检测设备。
项目选址:石浦镇中国水产城东侧地块。
图8.象山捕捞产业链建设规划图
图9.象山现代渔业产业链规划图
表7:现代渔业产业链重点招商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投资 (亿元) |
1 | 宁波市水产种业园 | 区域面积638亩,性质为建设用海,外为高标准塘坝,目前已完成园区内部道路、沟渠、蓄水池、桥涵等基地设施建设。计划在区块内建设现代水产种业基地。 | 3.5 |
2 | 渔山智能化深远海养殖项目 | 拓展深远海海洋资源,计划在渔山列岛周边建设抗风浪智能型网箱,同时配套超大渔业养殖平台系统和深水养殖智能设施系统。 | 2.5 |
3 | 宁波市远洋渔业基地 | 选址鹤浦镇盘基塘,在石浦一类口岸开放的基础上,谋划建设宁波市(石浦港)远洋渔业基地,主要内容为基地码头、岸线、道路、冷冻仓储、办公用房等基础性设施以及配套海关、边检、海事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打造集远洋水产装卸、物资补给、冷链中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远洋渔业综合基地。 | 8 |
4 | 南极磷虾后续海洋生物开发项目 | 在鹤浦镇规划用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建设南极磷虾油、蛋白肽等产品加工产业园。 | 8 |
5 | 象山国际供应链基地 | 项目落户石浦镇打鼓峙区域,拟购4000亩,一期2000亩,项目立足宁波,辐射长三角,打造全球生鲜采购中心、分拨中心。 | 70 |
6 | 石浦水产旅游、电商精品市场建设 | 项目落户石浦镇兴港西路中国水产城东侧地块,占地面积166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12平方米。新建电商市场---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精品市 场---建筑面积3683平方米、超低温冷藏库---建筑面积618平方米、恒温车间---建筑面积618平方米。为满足需要,布置运输及机电设备、冷链系统设备、检测设备等。 | 0.4 |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规划工作组织领导。建立规划专班工作制度,各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落实制度和政策保障。发挥各级部门建设合力,制定相关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落实渔业重点产业配套措施;建立县、镇、村逐级落实制度和涉渔多部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前调研、实施中问题解决、实施后评估,不断提高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抓实规划工作跟踪督导。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各涉渔部门、各乡镇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狠抓工作落实和督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强化规划项目化实施、清单式管理。
(二)资金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渔业重点领域建设的支持,确保渔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积极争取重点渔业产业链提升、设施渔业等领域重大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招商引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在海域使用、土地和科技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扶持,执行精准招商,鼓励区域内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元投资新机制。鼓励金融创新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进一步扩种扩面;引导工商资本及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渔业投融资格局。
(三)科技保障
积极搭建渔业科创平台。加强与水产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研发研究院和科研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渔业龙头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渔业产业发展重点、制约瓶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渔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组建由校、院、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进涉渔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大黄鱼、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与新技术应用和示范;加强渔业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推进互联网+、5G、大数据在渔业产业中的应用。
(四)人才保障
加强渔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渔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县级-乡镇基层渔技推广队伍。加强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加强渔业高精尖领域科技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高精尖行业领军人才;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培养,充实新时代渔技队伍。加强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涉渔孵化平台建设,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附件:
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计划表(实施类)
单位: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建设期限 | 总投资 | 责任单位 |
1 | 海水网箱绿色改造 | 采用新型环保材料网箱,代替传统的木板泡沫网箱,提高网箱抗风浪等级,削减和改造传统海水养殖网箱,优化和调整网箱养殖布局。按照“改造一批、削减一批、提升一批”原则,在西沪港、三门湾开展网箱绿色改造,建设成全省海水网箱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 2021-2025 | 10000 | 水利和渔业局,黄避岙、石浦、高塘、鹤浦等镇乡 |
2 | 海水养殖尾水治理 | 推进连片海水池塘养殖尾水综合处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引导推行养殖尾水净化处理配套改造,完成海水池塘尾水治理4万亩。 | 2021-2022 | 2500 | 各镇乡政府 |
3 | 大棚设施化养殖基地建设 | 在新桥、泗洲头、茅洋等乡镇,建设以帆布池、钢架大棚或钢丝大棚为主的设施渔业基地,鼓励发展小池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带动全县水产养殖新一轮的发展。新建设大棚设施渔业基地2-3家。 | 2021-2023 | 1000 | 水利和渔业局、有关镇乡 |
4 | 水产原良种场创建 | 加快水产苗种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岱衢族大黄鱼国家级良种场,争取泥蚶、黑鲷等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项目落地,争创乌贼、罗氏沼虾两家省级良种场。 | 2021-2023 | 2500 | 水利和渔业局、黄避岙、泗洲头、贤庠等镇乡 |
5 | 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项目 | 在高塘岛乡建设陆基北欧鲑鱼工厂化养殖基地,拟购置工厂化养殖设备,打造陆基北欧鲑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形成年产4000吨的生产规模。 | 2021-2023 | 80000 | 浙台经贸合作区、水利和渔业局、高塘岛乡 |
6 | 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 | 建造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1艘,该船舶设计总吨位15529吨、船长134.99米、排水量15000吨、主机双控功率9280KW、航速15节、续航能力11000海里、船上定员110人。 | 2020-2022 | 65000 | 水利和渔业局、鹤浦镇 |
7* | 石浦水产旅游、电商精品市场(重点招商项目) | 项目落户石浦镇兴港西路中国水产城东侧地块,占地面积166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12平方米。新建电商市场---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精品市 场---建筑面积3683平方米、超低温冷藏库---建筑面积618平方米、恒温车间---建筑面积618平方米。为满足需要,布置运输及机电设备、冷链系统设备、检测设备等。 | 2021-2022 | 4000 | 商务局、水利和渔业局、石浦镇 |
8 | 智慧渔港升级 | 升级渔船进出港雷达识别、渔船动态管理、渔船进出港报告、港岸船一体化视频监控、海上局域网等五大系统为一体的“智慧渔港”管理平台系统。 | 2021-2023 | 3000 | 水利和渔业局 |
9 | 数字渔业示范基地 | 综合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自动增氧、饵料精准投放、病害监测预警等设施装备,建设集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投入品管理系统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大系统于一体的“数字渔场”10家,打造宁波市数字渔业示范基地。 | 2021-2025 | 300 | 水利和渔业局、有关镇乡 |
10 | 渔业科技重大专项 | 围绕海水池塘虾蟹贝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海水池塘结构调整、养殖品种调整、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环境调整等)、海水养殖主导品种种质提纯复壮开发与产业化、深海养殖大平台开发及产业化、对虾小池精养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技术开发利用等实施重大专项2-3个。 | 2021-2025 | 1000 | 水利和渔业局、科技局 |
11 | “象山海鲜”品牌培育工程 | 建立“象山海鲜”品牌使用标准,筛选优质象山海产品,实现品牌认证销售,做大做强“象山海鲜”品牌。申报创建“象山梭子蟹”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培育市级以上知名水产品牌10个,争创 “象山小黄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利用线上线下多途径,加大“象山海鲜”品牌推广力度,拓宽象山海鲜销售渠道。 | 2021-2025 | 250 | 农业农村局、水利和渔业局 |
12 | 休闲渔业项目 | 沿海重点发展环象山港、环石浦港、蟹钳港等三大区域,规划发展休闲渔船180艘,重点发展休闲海钓等为主的集海上观光、旅游、体验、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模式;陆域发展集体验、科普、观光、垂钓、品尝(餐饮)、民宿等功能的养殖休闲渔业和都市渔业。培育休闲渔业基地2-3家,科普基地2-3家。 | 2021-2025 | 5000 | 水利和渔业局、有关镇乡 |
13 | 现代渔政管理中心 | 主要用于渔政渔港管理与海洋渔业执法中心,位于石浦镇向浦村,总用地面积39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43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95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79平方米。 | 2021-2022 | 4000 | 水利和渔业局 |
14 | 鹤浦一级渔港升级扩建 | 在原鹤浦一级渔港的基础上新增一座6号码头即30吨级的海防(渔业)浮码头一座;新建一座5000吨级的高桩梁板结构码头;对一级渔港周围海域进行全面清淤;对渔港沿岸进行绿化、美化,并在渔港后方中心位置设置一座渔港主题公园;扩建5个渔船泊位、港池清淤10万方、道路改造2500米及视频、照明灯辅助设施建设。 | 2021-2025 | 15000 | 鹤浦镇 |
15 | 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改扩建 | 建设崇馋门渔船靠泊点,包括:新建一座“T”字深水墩台。总锚泊容量210艘400HP渔船。渔民应急通道14735.8米,人工观测点27m2及监控、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马岙门渔船靠泊点,包括1200米的无联系桥墩台,使用钻孔灌柱桩结构,増加渔船糸缆设施。 | 2021-2025 | 9000 | 水利和渔业局 |
16 | 高塘林门一级渔港建设 | 将林门二级渔港升级扩建为一级渔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护岸改造1100米、透空式护岸1300平方米、趸艘移建或新建8艘、疏浚10万方以及供电、照明等配套设施。 | 2021-2025 | 18000 | 高塘岛乡 |
17 | 爵溪渔港升级改造 | 护岸整治、修复1136米,港池疏浚约1.61万立方米,渔港道路改造维护5500平方米,新建渔港管理房512平方米,渔港配套附属设施。 | 2021-2023 | 3500 | 爵溪街道 |
18 | 中国供销集团国际水产保税冷链物流基地 |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650亩,建设冷库库容6万立方,建设水产品分拣加工车间,建设象山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区域中心,集仓储、物流、加工品控及商务服务于一体。 | 2013-2023 | 128800 | 鹤浦镇、商务局、水利和渔业局 |
合 计 | 352850 |
附件:
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计划表(谋划类)
单位: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建设期限 | 总投资 | 责任单位 |
1* | 渔山智能化深远海养殖项目(重点招商项目) | 拓展深远海海洋资源,计划在渔山列岛周边建设抗风浪智能型网箱,同时配套建设超大渔业养殖平台系统和深水养殖智能设施系统。 | 2021-2025 | 25000 | 水利和渔业局、石浦镇 |
2* | 宁波市远洋渔业基地(重点招商项目) | 选址鹤浦镇盘基塘等区域,在石浦一类口岸开放的基础上,谋划建设宁波市(石浦港)远洋渔业基地,主要内容为高桩码头、岸线、道路、综合办公管理用房等基础性设施和海关、边检等一站式配套体系。 | 2021-2025 | 80000 | 水利和渔业局、鹤浦镇、石浦镇 |
3 | 宁波市水产种业园(重点招商项目) | 选址涂茨镇毛湾村,区域面积638亩,性质为建设用海,外为高标准塘坝,目前已完成园区内部道路、沟渠、蓄水池、桥涵等基地设施建设。计划在区块内建设年育苗能力80亿单位以上的现代水产种业基地。 | 2021-2025 | 35000 | 水利和渔业局、涂茨镇 |
4 | 海上冷链工程 | 引导渔船开展渔获物分级分拣,渔船配套超低温冰柜,推广渔船配套超低温冰柜等冷藏设施250艘,引导渔船液氮速冻等技术应用,提升渔获物品质。 | 2021-2025 | 2000 | 水利和渔业局 |
5* | 南极磷虾后续海洋生物开发项目(重点招商项目) | 建设南极磷虾海洋生物基地,重点发展南极磷虾油、磷虾精品饲料等深海多样化功能性食品,打造先进的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 2021-2025 | 80000 | 水利和渔业局、鹤浦镇 |
6 | 中国水产城转型建设 | 拓展水产城交易功能区,构建集管理、交易与金融的大数据中心,引进10家以上电子商务公司进驻发展,将水产城建设成为集“鲜活海鲜、干货海鲜、餐饮加工、电子商务、物流运输”为一体的象山海鲜精品市场,实现水产城年交易额突破85亿元。 | 2021-2025 | 5000 | 石浦镇、水产城管委会、商务局、水利和渔业局 |
7* | 象山国际供应链基地(重点招商项目) | 项目落户石浦镇打鼓峙区域,拟购4000亩,一期2000亩,项目立足宁波,辐射长三角,打造全球生鲜采购中心、分拨中心。 | 2021-2025 | 700000 | 浙台经贸合作区、水利和渔业局、石浦镇 |
合计 | 927000 |
附图
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区域布局图
附图
象山县“十三五”水产养殖现状图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21年8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