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和“确保安全稳定”两个重点,狠抓“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三个建设,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干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改革、教育保障体制改革、督导考核机制改革”四项改革,实现“教育质量、安全稳定、队伍素质、保障水平、群众满意度”五个提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聚焦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逐步构建让梨乡人民更加满意、更加适应新常态的高品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二)推进基础教育巩固提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与业务指导。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三)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教师结构性缺员。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不断提升全市干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加快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大力实施关爱行动,关爱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大评先树优力度,逐步提高班主任教师待遇,切实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优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倾斜,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2019—2035莱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方案》和《莱阳市“十四五”教育项目规划》,莱阳市规划新建改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6所,预计投资8.6亿元,提供幼儿园学位3000个,中小学学位10800个。

新建、改建幼儿园7所。分别为新建前淳于中学附属幼儿园,设4个班可提供120个学位;新建龙昌学府幼儿园(龙昌学府小区),设6个班可提供180个学位;新建东方名城幼儿园(原梁好泊小学),设6个班可提供180个学位;新建文化路幼儿园,设12个班可提供360个学位,该项目为债券资金;改建古柳中心幼儿园(原古柳中心小学),设30个班,可提供900个学位;新建印象古城幼儿园,设12个班,可提供360个学位;改建实验小学为幼儿园,设30个班,可提供900个学位。

新建、改建学校6所。分别为改建莱阳一中综合实验楼2323.1平方米;改建文化路学校(原实验二中迁入文化路学校,实验小学迁入实验二中,现实验小学幼儿园迁入实验小学)设56个班,可提供2800个学位;改建九中南校为小学(古柳中心小学迁入)设30个班,可提供1500个学位;新建北关中学(府前中学迁入),设48个班,可提供2400个学位;改造实验二中(实验小学迁入),设40个班,可提供2000个学位;新建市北学校,其小学部设20个班,可提供900个学位,初中部设24个班,可提供1200个学位,主要服务御龙湾小区及马山路以北新建小区。

新建社会体育馆、职专学生公寓和社会培训综合体及体校。在九中北校新建莱阳市社会体育馆,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项目为债券资金;新建莱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公寓和社会培训综合体,规划建筑面积19072平方米,该项目为债券资金;改建莱阳市体育学校。将文峰学校原办公楼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文峰学校学生公寓、餐厅和塑胶操场等资源。

(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紧紧围绕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大力推进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精细管理,促进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和家校共育模式变革,构建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全员教师信息化教学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让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六)不断提高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按照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建设新的莱阳市竞技体育学校校,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完善竞技项目设置,力争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推进莱阳市社会体育馆建设,实现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城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莱阳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环河健步走、广场舞、螳螂拳三大品牌活动。积极承办高水平比赛,确保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口达到50%以上。利用螳螂拳发源地的优势,打造武术产业。扎实做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推动销售额持续增长。

(七)深化教育和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转型,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重点围绕 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贯通培养规模等,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空间,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加强经费统筹,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要求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和经费增长机制,重点支持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技能大赛、课程开发、信息化建设等,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全面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强化安全培训、宣传教育,督促学校、幼儿园做好饮食安全、防溺水、防欺凌、扫黑除恶和校车安全运营等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素养。利用智慧云平台、物联网、消防大数据等手段,全面提升学校、幼儿园智慧消防、科技消防水平,确保全市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做好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健全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一个不漏”、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不少”。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优良教育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