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十五”时期,我市第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0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年均增长12.5%,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到36.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2005年达到32%。

  (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51.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66.08万人,年均增长5.0%,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也由25.5%提高到31%。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占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6.4%。

  (三)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利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得到逐步改造和提升。新兴业态不断拓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迅速发展,房地产、物流、旅游、信息、通信、中介服务等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全市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第三产业“三化”稳步推进,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我市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快,产业观念明显增强,其中商贸流通、餐饮、公路运输、维修服务等市场准入门槛低的行业,基本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不足。一是总量不大。二是比重偏低。三是结构不够合理。四是竞争力较弱。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业的改革,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推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扩张总量。“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

  增加就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扩大,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左右,到2010年达到9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35%,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优化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力争到2010年新兴服务业占全部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

  提高效益。鼓励和支持发展大型第三产业企业、塑造知名第三产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业效益。力争到2010年全市形成大型第三产业企业10家,创造5个全国知名服务品牌。

  三、主要任务

  (一)以工业化为契机,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大力拓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不断扩大信息用户。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宽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立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建立和完善数字安全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加快建成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优化和完善电信主干网络、宽带接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加强网络维护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大力推广光盘存储的应用与普及、数据库与联机数据库服务的专业化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数据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加强产业融合,创新业务品种,扩大市场需求。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到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左右,初步建成立足长株潭,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份的中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完善提高基础设施平台和公用信息平台,建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节点体系,形成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国际物流为方向的综合物流体系。重点抓好清水塘(铁路北站)工业物流园、醴陵陶瓷烟花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三大物流园区和长株潭国际物流中心、芦淞服饰物流中心、国储物流中心、醴陵陶瓷烟花物流中心、江南粮油物流中心五大物流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3.着力提升金融保险业。健全金融业组织体系,培育发展证券和保险市场,提高金融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十一五”时期,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强化内控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提高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民营金融机构进入我市。积极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推进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步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信贷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形成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时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0年达到720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能力。培育壮大证券市场。扩大保险市场,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和公估机构。加快发展新业务领域。

  4.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业。加强行业管理,建立中介服务诚信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拓展服务范围,努力提高公正执业水平。到2010年,在我市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二)以城市化为依托,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1.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重点,以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战略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建立起能满足社会需求升级要求、体现城市现代化功能和发展水平的商贸流通体系。

  加快商贸布局流通布局调整。全市商贸流通业按照“中央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专业特色商业街、住宅区和小城镇商业网点”四个层次进行总体布局和推进。

  加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充分发挥“芦淞”品牌效应,按照“两改一提”整体规划的要求,加快芦淞市场群内外设施改造和经营组织改制步伐,加快建设服装展示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同时,抓好重点商品批零市场的改造和建设。

  2.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中心(株洲市)、一环(城郊休闲旅游环)、一带(湘东旅游黄金带)”的旅游总体格局。一是抓紧炎帝陵文化旅游区建设。二是加快湘东休闲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三是积极开发近郊休闲度假游憩项目。重点建设株洲县空灵岸佛事区、空洲岛运动区和水上观光带、大京风景区以及市郊仙庾岭休闲度假区、九郎山风景区、天元区白莲温泉度假中心、太高乡村俱乐部等旅游休闲度假设施项目。四是完善城市商务、购物及工业旅游设施。重点建设株洲体育中心、高尔夫运动休闲场、农家乐休闲基地、东湖水上公园等项目。同时,积极开发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等工业旅游项目和芦淞服饰市场购物旅游项目。五是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做好我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3.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管理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建设,加快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文体康乐服务,精神伦理服务,生理医疗服务,心理辅导服务,职业介绍,物业管理、婚庆服务,法律服务,安老敬老服务,扶幼、扶残服务,维修服务,日常用品、饮食供应服务等。

  4.推进房地产服务业发展。根据城市人口聚居、发展状况及城市规划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推进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竣工商品住房700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

  (三)以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业

  1.加快发展文化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初步建成文化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新兴产业。

  加快新兴文化产业经营步伐,建设一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加快炎帝文化中心(株洲大剧院)、株洲广电中心、少儿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湖湘文化广场(市场)及图书音像制品交易市场(书城)搬迁扩建等项目的建设,盘活存量文化资产,加快天桥、人民、红旗及红旗影剧院的改制改造步伐;合理开发利用广播电视铁塔、炎帝广场资源,抓紧实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平移项目,增强文化、广电事业的发展后劲。巩固和发展乡镇文化设施,鼓励文化产业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

  2.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业。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创新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引导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建立一个专业齐全、技术先进、分布合理、规模适度,由市、县、乡(镇)、村组成的四级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合作机制。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市体育中心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健身场所、场馆建设,引导和规范健身场所经营,把公益性体育设施纳入小区建设规划。创新健身娱乐、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积极拓展老年服务,实施“银发工程”,发展养老、护理、保健、休闲等相关服务。加快市红十字会老年公寓建设和社会福利院的扩建改造。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保障公民享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办学,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努力提高教育供给,使教育发展与未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同等城市先进行列。

  做强做优职业教育。注重产、学结合,以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组建有优势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工人培训,建好“现代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年均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8万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5万人。

  支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加快建设湖南工业大学,促使其尽快发展成为本科在校生达3万人的综合性全日制高等学校。

  (四)以市场化为目标,继续优先发展基础性行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行业,也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要按照实现市场化的目标优先予以发展,并适当超前。

  四、政策措施

  (一)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促进多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继续清理第三产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规定,取消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

  (二)努力壮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跨行业、跨区域整合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积极培育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国有第三产业企业改组改造,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实现国有大型第三产业企业股权多元化。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国有第三产业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种。

  (五)引导服务消费,努力扩大城乡市场需求。制定鼓励服务消费的政策,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引导城乡居民增加对信息、保险、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产品的消费。加强农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能力。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七)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高级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规模。特别是大力培育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证券、保险、中介服务、服务贸易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八)加强宏观协调指导,促进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把第三产业放在重要地位,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完善法规、明确重点、落实政策、搞好协调,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