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后港镇“十四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出现诸多困难挑战。站在新起点,我们肩负着光荣使命和人民重托,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更加拼搏的状态、奋进的姿态、大干苦干实干的心态,在推进后港更高质量发展上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未来五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赣东北明珠后花园”的目标定位,积极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乐平市城北新区建设,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现后港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的发展定位是:服务大局谋发展、城乡融合促振兴、夯实党建惠民生。奋斗目标是: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49元,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推进构建和谐后港进程,力争综合经济实力总量进位和绩效考核排名前移。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做到“五个强力推进”:
(一)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富裕后港
1.聚焦产业支撑,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立足后港资源禀赋,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红利,对口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创税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后港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充分利用赣东北商贸中心的地位,北上连接长江经济带,西向接入大南昌都市圈,中心融入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东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南下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城、食品小镇等特色产业,持续释放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实现后港工业跨越发展。
2.聚焦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围绕《景德镇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策应乐平市“北进西拓”空间战略,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落成一批重大项目。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加速年”活动,奋力推进S306省道、景鹰高速挂线拓宽项目改造、凯光城市综合体、食品小镇、汽配摩小镇等多个重点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有效夯实产业载体。
3.聚焦招商引资,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服务”理念,咬住“5020”目标,致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和项目少跑腿”。突出食品小镇建设,着力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土地、水、电、汽等生产要素保障,不断提升小镇承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真正实现筑巢引凤。瞄准乐平市“十四五”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科学把控引资项目与产业升级目标的契合度,通过培优育强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福乐欣公司等本土企业,进一步推动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努力打造后港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紧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外商投资,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继续落实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助力转企升规。
(二)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宜居后港
1.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稳步实施已申报的民生工程。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的指标倾斜支持,逐步改造和提升城镇道路等级,建设“四好”农村路,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
2.打造城市宜居后花园。按照精准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原则,高质量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大田村、磻溪村等景鹰高速挂线沿线村(居)生态优势,鼓励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民宿农家乐、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深耕厚植“一村一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本土产业特色,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巩固“乐平市美丽宜居试点”建设成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巡查监管,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在全镇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三)强力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幸福后港
1.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开展就业引导、技术培训,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积极探索抱团发展、股份合作、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丰富镇村经济业态,争取用活项目,收储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镇村振兴提供有效支撑。
2.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教育事业,逐步提升辖区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鼓励民办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卫计事业,落实放开三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各项权益,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
(四)强力推进镇村治理效能,建设和谐后港
1.深化社会治理。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平安后港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深化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隐患排查与突出问题治理,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安全发展。扎实开展林业秩序、河道采沙整治、殡葬改革、扫黑除恶等工作。
2.维护社会稳定。严格按照信访工作制度压实责任,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抓细抓实信访隐患排查预警,通过健全镇村信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属地管控能力。继续落实领导包案制,定目标、排工期,积极推进信访积案逐个化解。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依托“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说事中心等平台,不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提倡移风易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视老百姓精神风貌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一是鼓励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不攀比斗阔,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反对低俗庸俗媚俗行为,坚决遏制天价彩礼,做到贺喜庆祝有分寸,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二是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百善孝为先,要传承尊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自觉树立厚养薄葬观念。治办丧事时要从简,服从殡葬管理,提倡遗体火化和生态安葬,用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方式表达哀思。
(五)强力推进党的全面建设,建设实力后港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抓手,从严夯实执政基层基础。建好基层班子,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后备干部储备库,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着力提高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服务水平。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展智慧党建,搭建党建信息化发展新平台,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组织化,助力打通基层党建服务“最后一公里”。
2.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理论武装,用好本土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着力提升全镇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按照“德能勤绩廉”标准,严肃民兵干部纪律,从严选人用人,努力锤炼一支“好干部”队伍。加强党员管理,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及时发展一批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有效清退不合格党员,持续激发队伍活力。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努力在全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