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十三五”期间对外贸易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一、“十三五”外贸工作情况
自2016年以来,苏仙区以强化服务为根本,培固对外贸易工作增长源,把培育和扶持新的外贸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发展自营出口,加强服务管理水平作为“十三五”外贸工作重点。一是全方位观注出口变量,深入调研分析影响出口量的各类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挖掘进出口内在潜力和新亮点,不断拓展外贸新增长点。二是积极争取新旧优惠政策,对企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帮助和支持,支持重点企业加速发展。积极向上级为企业争取承接产业转移、出口贴息、物流补贴、鼓励类进口、对外投资等奖励资金,及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科研及重大项目扶持资金,并引导企业用好政策,注重提高各类扶持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积极鼓励上规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做到工贸结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近五年来,新备案登记外贸企业有泓广物流、同德贸易、贵宾农业、恒嘉石墨、小雨伞等12家,2016年-2020年累计完成127473万美元(不含高新区)。2019年以前全区外贸业绩稳步增长,平均增速达12%以上,但因我区外贸业绩贡献率65%左右的外贸企业金旺铋业于2018年底受国际行情、中美贸易战及自身管理等因素影响,于2019年已经停厂停工,另高斯贝尔也因行情影响,业务重心由出口转内销。2019年苏仙区商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外贸工作顶着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级时调整思路,取得较好成绩,获全省外贸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
1、我区近几年来实绩外贸企业虽有新增十余家,但都是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进出口量极小,短期内拉升增长量的新生力量缺乏;2、金融危机带来的下行压力影响依然存在,加之国际同行业竞争加大,成本不断增加,高斯贝尔外贸进出口量连年缩减,金旺公司则在2018年下半年资金链出现问题后基本停止了进出口业务,至今仍未恢复生产,外贸业务全面停止;3、各外贸企业产业链缺乏,成本较高,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积极因素受限;4、外向型人才缺乏,等等。
三、“十四五”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苏仙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实验区等为契机,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产业发展与贸易提升相结合,抓实“精准招商、外贸转型、优供促销、培育新业态、拓口兴岸”五大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苏仙商务和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继续走在省、市前列。到2025年,区辖内(不含高新区、综保区、工业集中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75亿美元,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城市在外贸中的比重,货物进出口规模保持适度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8%,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0%,开创外贸新业态增长良好势头。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对稳外贸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对外贸易、外经、加工贸易、破零倍增等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和重点园区,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项目台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激发各部门单位发展开放型经济潜能。
(二)加强服务管理与协同合作,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果。一是继续做好新增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二是及时动态掌握企业情况,不竭余力解决、生产、销售、融资等各环节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抓好企业自营出口引导工作。通过各类人才培训、宣讲会、对接会和信息化平台,尤其是各类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华润电力、佳源矿业、东江清水鱼等更多企业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积极实现破零目标。四是强化协作力度,加大与高新区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1231”计划目标的圆满完成。
(三)突出重点引进外贸企业到我区。树立招商引资新思想,着力招引外向型实力企业和产业链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有重点的引进一批中大型实绩企业落户我区,并及时跟进鼓励这些企业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
(四)深入开展“万企闯国际”行动。引导组织苏仙区辖区内企业积极参加中非双边贸易促进研讨会、境外展会参展、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它活动,努力拓展欧洲、非洲等市场。敢于创新,积极对接新时代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及国际产能合作的交流平台、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最新成果及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展示平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市场平台,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五)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省和市里各项政策措施。抓住湖南(中国)自贸区及跨境电商综实验区等契机,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奖励力度,激活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积极性和自信力,大力推促线上线下对外贸易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