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白沙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教育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一五”期间的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协调、健康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各项目标。

(一)“两基”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全县7—15周岁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8.6%,初中辍学率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中不断发展,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588人,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二)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加强与省内外中专学校联合办学,前后与省内外5所重点中专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白沙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中专生规模不断扩大,还办起村官班,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广开就业门路,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06—2010年,全县总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10630万元,改建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88583㎡。全县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7.9㎡和5.1㎡。前后建成大的工程项目有:县一小两幢综合楼4759㎡,白沙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4870㎡,新建白沙县思源实验学校投入2373.8万元,建设校舍18216㎡,白沙中学整体搬迁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前后共投入2083万元,建设中小学校舍面积22511㎡,其中加固1887㎡,重建20624㎡。

(四)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前后将79所完小,调整到38所,将16所初中撤并为8所,将4所初中和乡镇中心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形成规模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2009年将全县原九年国营农场27所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同时,扩建县二小,增设初中部,并改名为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实施教育移民工程,把偏僻的南开中学、细水中学撤并整合到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努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县共投入340万元,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不同模式的远程教育覆盖全县中小学,实现了校园网络校通。

(六)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充实,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大大提高,全县通过考试,招聘了220名2002年以前毕业的中师毕业生,充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队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岗教师89名,安排到乡镇学校任教,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9%、97.1%和10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分别达到29%和48%。

(七)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学校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八)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全县前后办起25所民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有一所民办幼儿园,并且在每个小学创办学前班,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县适龄儿童学前一年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0%和70%。同时,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整顿,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办园质量。

(九)整体搬迁白沙中学,促进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着力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创办优质高中。前后计划共投入8900万元,搬迁白沙中学,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需要。

(十)全面开展并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摆在全县中小学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加强了基础教育质量检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十一)加大教育投入,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效实施,从2005年春季开始,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中小学在校生人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小学年生均公用费从199元提高400元,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从295元提高到600元。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和普及面进一步提高和扩大。

(十二)中小学安全工作全面得到加强,全县通过考试共招聘161名保安,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地方财政投入经费6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门和围墙,全面加强安全防范,确保师生安全。

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新形势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需要,我县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我县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仍然十分不平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差,幼儿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和在园人数明显偏少。普通高中和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差,优质生源外流现象严重。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教育发展,尤其是普通高中骨干教师和职业中专“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招聘引进困难。

(四)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学生宿舍、中小学校食堂、校门、围墙、厕所、学生饮用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让人民满意的白沙教育,加快白沙教育发展;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调整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适应白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为白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中小学布局合理,实现县域内教育基本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3—6周岁适龄儿童在公办幼儿园就读人数占全县在园人数40%以上,学前一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5%和70%。2015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2015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白沙中学挤进“省一级学校”行列。全县在园人数达到6200人,在校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中专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15000人,8000人,3000人和2500人。

(二)重点任务

1、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实施教育移民工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全县不足100人的完全小学高年级(4—6年级)调整到乡镇中心校,适当保留教学点;将不足300人的乡镇初中整合到县城中学。小学做到乡一校,做大做强乡镇中心校,高、初中集中在县城办,适当保留龙江中学、溪中学等片区初中学校。全县偏僻乡镇中小学生全部移民到县城中小学就读。

2、完成白沙中学整体搬迁,创办优质高中,大力普及高中教育。计划投入8900万元,实现白沙中学整体搬迁,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白沙中学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

3、建立白沙县职业教育中心,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把白沙中学原校址改建为白沙县职业教育中心,集学历教育与各种培训于一体,整合职业资源,全县在校职业教育中专生达到2500人,每年通过短期培训各种人才5000人次,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4、加强幼儿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进一步抓好县机关幼儿园建设,扩大办园规模。每所乡镇中心校及完小办好学前班,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每所乡镇办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同时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全县3——6周岁幼儿入园入(班)率达70%以上。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培计划”为抓手,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引领作用,每年选送一批中小学教师到外省名校和省内重点中小学跟班培训,有计划地选送职业中专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跟班学习,带动全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继续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全县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6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80%以上;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招聘引进适当数量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教师,努力稳定教师队伍。

6、进一步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实现“多媒体”进教室目标,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7、加大教育投入,抓好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结合布局调整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在抓好白沙中学整体搬迁和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加强民族中学、龙江中学、溪中学、县一小、县二小(现牙叉实验学校改建为县二小)的扩容,以及各乡镇中心校、中心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投入校舍建设资金13999万元,改建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82347㎡,全面完成中小学校校门、食堂、学生宿舍、围墙、厕所、饮用水工程建设,在校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9.5㎡和8㎡。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和完善。

8、抓好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力争白沙中学、民族中学、白沙思源实验学校、白沙县一小、白沙县二小、龙江中学、溪中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全县乡镇中心校达到县级规范化学校创建标准,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白沙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一步充分发挥县关工委作用,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

10、抓好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教师住宿条件,全县拟建设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周转房500套。

五、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在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

(二)保障投入,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资金

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三)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教学名师。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将全县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农村教育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

(四)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参与义务教育办学和农村幼儿教育。通过竞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按先建后撤的原则,着力改善乡镇中心学校和规划保留的初级中学的办学条件,增强接纳寄宿生的能力,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

(六)建立白沙县职业教育中心,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把白沙中学原校址改建为白沙县职业教育中心,集学历教育与各种培训于一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

(七)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校长聘任和教师管理,严格执行县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标准,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对不胜任教学的人员实行分流,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拨付的前提下,教师30%绩效工资实行与年终考核结果挂钩制度,教师优教优酬

(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内容。

(九)建立扶贫救助制度。建立贫困生花名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生、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设立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专项资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努力做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督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给予表彰,营造全社会助教兴教的良好氛围。

(十)进一步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督学并重,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举,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并行,并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努力构建和谐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大教育氛围。

(十一)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0一0年十一月十三日